海外三期刘蕾:传播民间文化,守护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2017-09-30 字号: A A A
2017年9月7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共同举办的“送欢乐,下基层——民间文化进校园(黑山站)”在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胡家镇中心小学盛装启幕。我院海外三期校友、辽宁省民协秘书长刘蕾和胡家小学的孩子们一起,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鼓乐表演。再一次,刘蕾把她的心血倾注在这些孩子身上。鼓乐声中,孩子们的心灵跳动出快乐、幸福的节奏。血在烧、鼓在敲,多年以来,刘蕾的鼓声,象征着文艺志愿者声声不息、绵绵不断的执着与努力。
鼓,在敲
送欢乐、下基层——民间文化进校园有感
文 / 刘蕾
我的嗓子又说不出话了,接连几天的排练,一次次的呼喊,只能是这种结果——失声。但这并不影响我发自内心的自豪和欢笑,当我站在孩子们中间与他们一起挥动臂膀,当我看到一张张同样充满自豪和欢笑的稚嫩面庞,我知道,9月7日这一天,将成为这些孩子一生中最美丽的记忆之一。因为这一天,他们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送欢乐、下基层——民间文化进校园”志愿服务小分队的代表,在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胡家镇中心小学,用欢快的鼓乐,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神大餐。

刘蕾与胡家小学的小学生们同台演奏
开场的第一个节目,我与20名胡家小学的孩子们共同演奏了《鼓动神州》。我们的表演博得了阵阵掌声,同行的专家、艺术家把最好的赞美献给了这些孩子。他们感叹,难以想象,在偏远农村学校,孩子们的演奏如此震撼人心。
这一切,的确来之不易。演出结束后,孩子们笑着、跳着、闹着,围着我、抱着我,每一张笑脸,都是一朵盛开的鲜花。而我的心里涌动的,除了喜悦,也有感动,还有感伤。这精彩鼓乐的背后,是一个爱心接力的故事。

刘蕾(中)与胡家小学的孩子们第一次辅导后的合影
胡家小学位置比较偏远,有近二分之一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满族剪纸是学校唯一的民间文艺项目。为了丰富孩子们的艺术生活,我找到了我多年的朋友、沈阳青少群英文化艺术中心的闫碧瑶女士,这位爱心志愿者毫不犹豫、毫无条件地为学校捐赠了20面中国鼓。从那以后,我多次来到学校,和孩子们共同排练。从沈阳到黑山,400多公里的往返并不容易,但已成为我那段日子的常态。另一位来自黑山县的青年文艺志愿者陈洋也加入了我们。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精彩的鼓乐,深植进孩子们的心中,在9月7日这一天轰然绽放,呈现在中国民协的节目中。对于这些孩子,这是多么大的荣耀!

刘蕾为凌源的乡亲们做辅导
艺术教育最能影响孩子的情感与内心,培养孩子的高尚情操,这是我们的责任。文艺志愿者们深入基层,在传授文艺技能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提升了他们的专业技能。这对当地人们文化生活品质的提高和发展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播下一粒种子,收获无数希望,我们渴望为贫困地区的文化艺术环境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人走进艺术的殿堂,让艺术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自信与快乐,用鼓声传递爱心、传递梦想、传递希望。
看,血在烧;听,鼓在敲...

刘蕾为农民工子弟校孩子们做辅导
校友名片

刘蕾,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海外三期校友,现任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音协会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曾获“辽宁省优秀人才奖”,多次在省级、国家级专业赛事中取得殊荣。策划、组织多项大中型演出活动,常年坚持深入偏远山区,为贫困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弟学校、残障儿童做民族鼓演奏支教活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