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十期孙绿绿:创作《闽海云霞绕刺桐》的心路历程
发布时间:2017-10-19
字号:
A
A
A
9月24日至10月15日,第七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研修院中青十期校友孙绿绿中国画作品《闽海云霞绕刺桐》入选本届双年展。为此,研修院特邀孙绿绿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以飨读者:

中国画作品《闽海云霞绕刺桐》
一年半以前,我看到第七届北京国际双年展的征稿函,感到无比兴奋和激动,因为“丝路与世界文明”,也是我多年来在对壁画的研究和探索中一直追寻的脚印。从敦煌壁画到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最后的晚餐》,从泉州到印度尼西亚日惹再到庞贝古城壁画,我顺着丝绸之路,学习和感受着这条路上沿线国家悠远的历史文化。这一条丝路文明把中国与世界连接起来,她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世界人民的友谊,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面对这个选题,我思如泉涌,构思了几个小稿,其中一个小稿勾画的是古代的刺桐城。刺桐城在古代世界闻名,宋代诗人吕造在《刺桐城》中写道:“闽海云霞绕刺桐,往年城锅为谁封”。这个刺桐指的是中国现在的泉州,在五代时,随着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兴盛,刺桐由商人经过海上丝绸之路,从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带入泉州,节度使们在美丽富有的泉州扩建城郭时种下高大繁茂的刺桐,泉州也因此得了这个雅号:刺桐城。在元代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于1292年从泉州启航离开中国后,在《马可波罗行迹》中,也将泉州称为刺桐。所以,我将泉州这个具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称的重要城市作为创作“丝路与世界文明”选题的主要创作对象。
中国从两千多年前开始逐渐形成“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功不可没。在唐朝时,泉州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在宋元时期则被称为“世界第一大港”,她拥有着最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同时也是一座最具开拓和包容精神的城市。那里曾经聚居着来自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外国侨民,各种宗教也纷纷传入,不同种族,不同文化长期和睦共处,相互交融,使泉州的城市文化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我来到泉州,踏遍了所有的博物馆寻找创作素材,也带回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我来到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建筑遗迹——清净寺,它代表了宋代泉州对各地域商人的包容和对外通商贸易的盛况;在古船博物馆,我看到了大量的古代商船沉船的残骸和沉船中出土的香料、瓷器、动物骨骼、精美的纺织品;在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我惊叹于以郑和的宝船为旗舰的船队是多么的雄壮和强大,拍摄到了元代时期的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石刻,还有明代古沉船中的德化窑白瓷和宋元时期的东门窑青瓷。在泉州考察的这段时间,我经历了泉州的烈日炎炎,也经历了导致全城断电的暴雨和台风,结交了会演奏南音的朋友,还把泉州的美食尝了个遍,这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对这里产生了特殊的感情。
所有我经历的一切,都成为了《闽海云霞绕刺桐》这幅作品创作的源泉和素材。所以我在古代泉州港风云变幻的海域中,有意味地加入唐代时的泉州港口,明代的郑和下西洋船队,元代沉船、印度沉船、阿拉伯商船、中世纪西班牙商船、宋元明时期的陶瓷和货币等等这些不同朝代、不同国籍的船只和他们的航海故事。将三维的纵深空间和四维的时间空间浓缩于同一个二维平面中。并将遗存的传统壁画斑驳的肌理效果和唐代壁画特有的色彩构成作为处理画面的形式语言,这幅作品的名称也选自吕造的那句诗词——“闽海云霞绕刺桐”。意在力图表现泉州古老而先进的航海文明,繁荣富强的社会地位,与多元包容的历史文化。

孙绿绿和她的作品

展览现场
历时半年的时间,我努力将表现海上丝绸之路文明的事物浓缩在有限的3米乘以1米8的画面里,尽量去还原那个起始于2000多年前的古代中国,那个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中最重要的港口。我希望这幅作品能带给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更为自己今后创作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奠定深厚的基础。
校友名片

孙绿绿,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十期校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作品《闽海云霞绕刺桐》入选第七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风韵清殊》入选第三届造型艺术新人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娇艳盛放-永恒的记忆》入选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暨第13届全军美展;《镜之幻》入选中国第五届全国青年美展;《行之询》入选第二届造型艺术新人展;《盛宴》入选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敦煌印象》系列作品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展出并被收藏;作品《印象·悬空寺》获全国第三届工笔山水画展三等奖;《素日无声》入选“凯风和鸣”首届全国中青年花鸟画作品展并获优秀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