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动态之许蕊:《彩陶情——顶坛》
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资助,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于2016年启动了“携手铸梦工程”,面向研修院校友,针对具体艺术创作项目开展资助扶持。“2017携手铸梦”共有25个创作项目立项。10月16日,“2017携手铸梦”项目协议签订仪式暨专家辅导会在京举办。研修院持续关注校友项目的进展,将陆续在公众号上推送项目进展情况。
研修院中青六期校友许蕊编导的杂技《彩陶情——顶坛》为“2017携手铸梦”确立的25个扶持项目之一。10月16日,研修院为“2017携手铸梦”项目召开专家辅导会,邀请各领域专家面对面针对项目给予修改、提高和指导。《彩陶情——顶坛》根据专家的点拨后,对节目进行了艺术提高,确定了参加第四届中国国际马戏节赛事活动。
“2017携手铸梦”项目专家辅导会上,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战旗文工团团长李西宁(左)为许蕊进行指导
11月14日至25日,研修院中青六期校友许蕊编导的情景杂技《彩陶情——顶坛》参加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马戏节。
《彩陶情——顶坛》取材于甘肃彩陶文化中先民日常烧制彩陶欢快幸福的场面。节目以丰富多彩的强烈动感姿态,超凡的奇妙技能,用中国传统杂技《顶坛》的表现形式展示彩陶,赋予了彩陶新的生命力,构成了古朴、大器、浑厚的艺术风格。陶埙吹奏出的悠远灵动、古朴淡雅深情的民歌中,散发着黄河泥土独特的气息,甘肃彩陶在灯光下凸显出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智慧与情趣。演员用肢体语言追踪传颂人类生产、生活及追求艺术美、精神美的欢快幸福场景,追踪展示那种朴拙而又美丽的古老印记。
该节目一与观众见面,就获得了一致好评,大家认为:这个节目创意编排新颖独特、别具一格、舒畅温情。对杂技的创作有了新的突破,体现了杂技艺术的包容性,综合了哑剧、舞蹈、音乐和戏曲的艺术,借助大屏音像,把人穿越到古代。杂技里有戏,戏里有杂技,是一个非常温情唯美的杂技短剧。本节目用杂技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历史故事,把中国的甘肃马家窑文化,通过杂技艺术融入戏剧语言方式的表现力进行传播,带我们一起穿越远古时代。
在第四届中国国际马戏节的大舞台上,每当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带领着中国代表队入场时,观众沸腾的欢呼声,让我透彻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深刻意义。
有了自强、自信的资本,你坚挺的腰杆会让你从容不迫、面带微笑站立在国际的大舞台上。
在2014年9月美丽的北京,是我有幸进入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学习的时刻。研修院“一条主线”,即紧紧围绕中国文联党组中心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观教育贯穿始终;“四个融合”,即不同艺术门类的融合,艺术传承与时代发展的融合,民族情怀与国际视野的融合,艺术与科技和市场的融合的培训理念,使我在工作实践中受益匪浅。今天《彩陶情——顶坛》能够受邀参加第四届中国国际马戏节,我要向研修院全体领导、老师、导师深情地道声:谢谢!
讲好中国故事,做强甘肃杂技。在这个新时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时间节点,我要积极投身其中,带着研修院“一条主线、四个融合”的理念进行艺术创作,努力创编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不辜负甘肃这片丰沃的文化土壤,不辜负杂技人肩上的使命,不辜负研修院的期望,紧跟新时代再出发。
最后,我用李白《行路难》中的两句诗勉励自己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文 / 许蕊
校友名片
许蕊,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六期校友,国家一级演员,甘肃省杂技团办公室主任兼艺委会副主任。助理编导、主演的《飞天造型》曾获全国杂技比赛西北五省赛区一等奖,并参加了第四届中国艺术节;助理编导、主演的《敦煌梦幻》曾获全国杂技比赛西北五省赛区金奖、金狮奖第五届全国杂技比赛银狮奖;执行编导、主演的大型杂技剧《敦煌神女》曾获第七届中国杂技金菊奖第二次全国杂技比赛优秀剧目奖;编导的魔术节目《幻手神彩》曾获第二届甘肃省杂技“菊花奖”大赛舞台类魔术金奖。论文《浅议杂技中“难”与“美’’、“技”与“舞”的辨证关系》获中国杂技金菊奖第四届理论奖铜奖;论文《让探索使我们走的更远》获第六届中国杂技金菊奖第五次理论奖铜奖。
下一篇:策展三期刘智宁:乡村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