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7 | 中青十一期关海涛:收获满满,期待无限
发布时间:2018-01-17 字号: A A A

白驹过隙,2017年匆匆而过;似水流年,2018年悄然而至。为此,研修院特向校友约稿,盘点大家在2017年的收获、感想和体会,展望未来,携手铸梦,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关海涛,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十一期校友,齐齐哈尔市马戏团业务团长。中国杂技家协会会员,中杂协理论研究会委员。主演的“舞中幡”曾在第19届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杂技大赛上获“特别奖”,获中国文化部金奖;“空中飞人”、“舞中幡”参加首届、第二届黑龙江杂技省大赛双获金奖。出访过日本、俄罗斯、美国、德国、英国、奥地利、瑞典、法国、沙特阿拉伯、爱尔兰等国家,累计个人演出场次高达7000余场。撰写论文30余篇,分别获全国杂技理论大赛优秀奖、全国评论二等奖、黑龙江杂技理论大赛二等奖、东北杂技论一等奖,两次获得中国“杂技理论金菊奖评奖”优秀奖。独立撰写杂技晚会剧本《鹤舞云天》《飞翔》《魅力中国》《幻境扎龙》,其中的两个剧目获省级大赛金奖。

关海涛:收获满满,期待无限

2017年在研修院的学习结束后,同学们各奔东西。我满载着导师和领导的教诲与期待,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丰富而短暂的学习,让我脑洞大开、视野开阔。我们的课程紧凑而充实,每个人都发挥了自身的潜能,做到了极致的抒发。我们中青11班的四个小组所创意的以“跨界融合”为主题的舞台剧目,反映出大家学习的成果,对我来说也是一次飞跃性的进步。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收获了友谊、知识、信心,和对未来杂技艺术发展与创新的满满期待。感谢研修院、感谢导师、感谢同学们,是你们让我的艺术感知迈向一个新的里程。我将以全新的姿态,面对将来的艺术创作,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多出精品,回报社会,不辜负老师及同学们的殷切希望。

在2017年,我为丹顶鹤的故乡——扎龙景区量身打造了风情杂技剧《幻境扎龙》。

故事讲述了一名深入扎龙保护区的偷猎者亲身见证了丹顶鹤从出生、成长、眷恋、飞翔的过程,被湿地万物和生态所感,最终转变为一名湿地保护者的动人故事。晚会以杂技技巧为主要表现手段,并融入滑稽元素、打击乐、原生态唱腔、仿生舞蹈等多元形式,唯美地讲述了观众观看所放飞的丹顶鹤的成长经历。全剧由“破壳”、“磨难”、“鹤缘”、“飞翔”四个章节组成,每个章节都是相对独立的单元,由于滑稽演员(盗猎者)的串连,使得各元素又在搭配中相得益彰贯穿主题。演出120场,场场爆满,赢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北部的一个省,她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深受冰雪文化的福泽。冰雪文化是生活在冰雪自然环境中的人们以冰雪生态环境为基础所创造的具有冰雪符号的生活方式。它的主体是在冰雪自然环境中进行日常生活的人们。“冰上杂技”是冰上技艺与杂技技艺完美的碰撞和结合,以杂技传统的表演手法加之冰刀所赋予的速度和激情,展现出具有北方特色的冬季活动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

冰上杂技起源于西方,作为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唯美的观赏效果。在我的创意下,我们团今年倾力打造了冰上杂技晚会《飞雪迎春》。我将传统的、有特色的北方杂技技巧与花滑穿插在一起,形成了两种不同形态艺术之间的跨界融合,最大限度的揉入了“草帽”、“飞叉”、“蹦床”、“跳绳”、“高跷”、“绸吊”、“顶功技巧”、“杂耍”、“转花碟”等诸多杂技节目品种。这种标新立异的融合,独树一帜的创新和构思,受到了各界观众的喜爱。此剧目参加了全年的惠民演出,今年此剧目演出超过22场。

2017年我策划惠民演出《杂技精品荟萃》并进行了剧目创新。我一改传统的抽屉式表演,利用马戏团现有的较前卫的剧场舞美资源,合理地增加杂技技巧的叙事能力,用杂技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如何让杂技讲故事,如何将两种不同属性的艺术品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得到受众的认可,是杂技晚会走向市场成功的重中之重。目前,此晚会场次超过68场,每场上座率90%以上。

2017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新的气象也已来临。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忙碌而充实,收获颇多。研修院是艺海行舟的航灯,她让我打开了创作的大门,让我信心满满,激流勇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