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7 | 中青三期朱俭:用心在触碰 用情在守护
白驹过隙,2017年匆匆而过;似水流年,2018年悄然而至。为此,研修院特向校友约稿,盘点大家在2017年的收获、感想和体会,展望未来,携手铸梦,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朱俭,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三期校友,上海沪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先后主演过《碧落黄泉》《我心握你手》《董梅卿》《石榴裙下》《雷雨》《魂断蓝桥》《海上梦》《霓虹灯下的哨兵》和《邓世昌》等二十余部剧目。曾先后荣获上海首届青年沪剧演员大奖赛“十佳”称号、“东方戏剧之星”称号、第七届上海文化新人称号、第十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中国人口文化奖优秀演员奖、上海市优秀文艺人才奖、“中国戏曲红梅荟萃”红梅金奖、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2014年12月入选上海市第六届文学艺术奖“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2015年7月被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
朱俭:用心在触碰 用情在守护
2017年总结与感悟
2017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与最后一个工作日,我都与沪剧《邓世昌》共同度过。《邓世昌》走过100场,这一年是用心在触碰邓大人的心跳;是用情在守护邓大人的灵魂。
十九大胜利召开,坚定文化自信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坚定了我作为一名当代文艺工作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自信。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近年来,由上海沪剧院主办的三届沪剧艺术节成功举办,是沪剧人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和激励下,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创作生产不断向纵深推进的成果。我有幸全程参加了三届沪剧艺术节,从第一届沪剧艺术节上单一的舞台演出样式,到今年第三届沪剧艺术节,深入浦东三林镇沪剧小票友家庭中,进行“沪剧情深·乡谣梦圆”的深扎活动。可以说是一年一个台阶,更令我感受到艺术之根深植于群众之中。
《邓世昌》演满一百场,磨砺我成长
2017年12月29日,在上海逸夫舞台迎来沪剧《邓世昌》第100场演出。三年来,《邓世昌》赴北京、进校园、走军营……在与《邓世昌》共同成长的三年中,我体会到沪剧拥有强大的观众基础和广阔的舞台。语言不是障碍,只要讲好动人的中国故事,天南海北都有知音。作为一名沪剧演员,我理当自觉担当职责使命,坚守好传统艺术这块土壤,为传播时代正能量,唱响“上海的声音”竭尽全力。
三年前《邓世昌》从上海逸夫舞台起航,三年后的第100场同样在这个舞台演出。我要感谢剧院领导对我的培养;感谢剧组全体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感谢一路陪伴《邓世昌》同行的观众们。第100场演出是对《邓世昌》这部戏走过历程的回顾,是我对邓世昌这个人物理解刻画的检验。同时,这100场演出也将是我下一个艺术旅程的新开启。
不遗余力推广沪剧,激活传统文化
2017年,我在上海各大中小学和白领聚集的中心楼宇举办了多场讲座和沪剧赏析活动。参加了上海市群艺馆、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办的中华梨园经典“赏戏团”进校园导师团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形式多样的活动无形中唤醒了青年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也为沪剧培养了最具潜力的未来观众。我希望将传统戏曲的魅力和影响力从剧场之内拓展到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接触得到的地方,在人们工作、休闲、学习的“身边”,转角发现沪语与沪剧之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