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四期王争平摄影作品获第二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
第二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作品展将于7月20日在湖南长沙谢子龙影像艺术馆举行。我院中青四期校友王争平摄影作品《把远方的远归还草原》、中青八期校友吕廷川摄影作品《华不注》、刘嵩摄影作品《大国中医》荣获第二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并将展出。“阮义忠摄影人文奖”每两年一届,第一届于2016年举办。该奖致力于鼓励华人摄影不拘泥于任何摄影手法,珍视生存环境,关怀人间事物,创作富于人文精神的作品。
我们将分享三位校友的作品及他们的创作感想。今天,请欣赏王争平的获奖摄影组照《把远方的远归还高原》(部分作品)。
作品赏析
2013年5月内蒙古乌拉盖草原上开发的大型煤矿孤独的羊
2012年1月内蒙古四子王草原上游牧的汉人
2014年8月内蒙古锡盟苏尼特左旗牧民居住的定居宅房
2014年7月内蒙古达茂草原蒙古马与鸟儿
2017年2月内蒙古达茂草原上的马官
2018年3月内蒙古达茂草原死去的小羊儿
灵感来源
王争平:我拍过内蒙古的多个专题《一个摄影人眼中的游牧民族》《风尘阿巴嘎》《成吉思汗的守陵人》《最后的骑兵》《蒙古马》等。通过拍摄这些题材,把拍摄过程的经历总结整理,经过实践、提炼,把对社会的观察、灵动的细节,精准捕捉渗透在作品里,用内心的情绪表达出人文情怀的东西,使自己的头脑、眼、心灵、同时集中在一个轴心上,认知出现象的本质。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反映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冷暖人生,体验他们心中的喜悦与悲凄,在日常生活的场景里发现隐藏着的问题和内在矛盾。用自己内心的情绪,诗性抒情的去表达对草原的热爱。
情感表达王争平:内蒙古是生养我的地方,作为一名摄影师,我觉得热爱自己的家乡,才能拍出好的作品,通过拍摄内蒙古,来表达在当今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我生在草原,长在草原,在这组摄影作品《把远方的远归还草原》里,我用摄影的语言,诗意地表达了我对草原的情怀,记录了草原、城镇、人文、民俗的当下现状,把最真挚的情感寄托在摄影作品里,每一幅作品都浸润着我对草原的深情眷恋。最终,我从拍摄的1万多幅作品里,选出30幅作品,作为《把远方的远归还草原》创作的立项作品。
摄影风格王争平:因为精力有限,所以我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晰,我是人文摄影师,会重点拍摄人文相关的题材。我的影像风格是基于自己本身的文化积淀和社会阅历。现在中国式的影像语言很泛滥,我认为那是缺少个人思考的结果。我学绘画出身,并且很喜欢西方艺术,所以会看很多西方的经典作品,从中吸取养分。摄影重要的是过程,我一般不会轻易按动快门,只有在思考后,也是在我心静的时候,才会按动快门。很多人拍照时会很激动,但我内心一直很平静,我认为平和的心态很重要。摄影是一种精神和信仰,只有独立思考,才能有成熟的风格。
来源 | 阮义忠摄影艺术中心
编辑 | 教学科研处 杨慧琪
校友名片
王争平,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四期校友,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1986年开始记录内蒙古草原人文纪实摄影,作品在美国、法国、德国展出并收藏。2008年获中国十佳摄影师称号(大众摄影50年华诞),2012年获第2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金质收藏奖、中国摄影最高奖金像奖,2014年9月摄影作品《马语者》在第14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荣获最高奖“评审委员会大奖”,2015年获新浪“摄氏2014”年度摄影师(作品《发现鄂尔多斯》)。出版个人摄影集:《一个摄影人眼中的游牧民族》《骏马百态》《骆驼百态》《毛驴百态》《鹰》等。拍摄专题:《游牧人》《生存在巴丹吉林的人家》《蒙古马》《风尘阿巴嘎》《哭泣的草原》《成吉思汗的守陵人》《走西口》《长城人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