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六期史燕明谈“梨园艺韵——北京民间工艺美术专题展”策展感悟
发布时间:2018-09-11 字号: A A A

9月1日至15日,由北京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我院海外六期校友、北京民协秘书长史燕明策展的“北京民间工艺美术专题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该展全方位展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北京民间工艺美术和“梨园”艺术取得的丰硕成果。特此分享史燕明策划本次展览的心得感悟。

开幕现场

“北京民间工艺美术专题展”是展现北京民间工艺美术创作水平的公益性展览,每年举办一次,每次设置一个主题,今年的展览主题为“梨园艺韵”。之所以会选定这个主题,我的思路和灵感主要来自两方面。

展厅一角

一方面,近年来民间艺术家创作乏力的问题逐步显现,我希望找到一个新颖有趣的主题,既能打开艺术家们的创作视角,又能把各种艺术门类都融入进来。这个主题要“专”,只有“专”它才能成为展览的核心;同时它还要“泛”,只有“泛”才能给艺术家创作的空间,同时纳入更多的艺术门类。

聚精会神的小观众

另一方面,我在从事民协工作的15年里,通过大大小小的展览展示活动看到很多北京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都以戏剧为题材,比如脸谱、面塑、泥彩塑等。后来又了解到戏剧舞台的很多道具以及演员服饰,比如京绣、盔头制作、点翠等也都离不开民间工艺美术技艺。北京鬃人被称作掌上“梨园”,北京皮影剧本身就是地方戏曲。既然民间工艺美术与中国戏曲有如此紧密的联系,我就想干脆以此为主题举办展览,这样就可以把两种传统艺术同时彰显出来,不仅为创作注入活力,还可以给观众一个新的视角去观察、欣赏两种传统艺术,进而对它们产生更大的兴趣。于是有了“梨园艺韵”这个主题。

精美面塑

“北京民间工艺美术专题展”是北京民协的传统品牌项目,一直都是综合性展览和单一艺术门类展览交替举办。综合艺术门类展览可以让更多会员参与到民协的活动中来,但是策划难度相对更大。因为民间工艺美术门类繁多,作品呈现出的尺寸、大小、颜色、质感都不同,想要把这些作品放在一个区域,色彩缤纷但又不让人觉得纷繁杂乱是个挑战。

展品戏曲盔头

为了提升展览的综合性、广泛性和参与度,我在征集作品的时候,只要求艺术家能“自圆其说”,讲出作品和戏曲的关系即可。同时,也没有局限于京剧和北京的地方戏曲,而是让大家围绕“中国戏曲”的大范畴。所以在这次展览上,我们既能看到川剧《变脸》的面塑作品,也可以看到昆曲《长生殿》的绢人作品。

史燕明(左二)为嘉宾导览

这次策展经历让我深切感受到,不同艺术门类的跨界合作是可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如果再有机会举办这种类型的展览,有更多的资金支持的话,我会与戏曲家进行更深入的合作,策划更丰富的活动。比如,在展览之前让民间艺术家和戏曲表演艺术家见面沟通,创作更加精彩、传神的作品;在展览互动环节,把戏曲表演艺术家们请到现场与观众互动;在展场里放映一些戏曲视频资料等等。


作者 | 史燕明
摄影 | 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等


编辑 | 国际研修处 易小琦

校友名片

史燕明,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海外六期校友,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曾主持策划十多个国内外大型展览,2008年荣获北京市妇联颁发的奥运巾帼奉献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