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求索 | 海外六期丁设威尼斯个展《极》创作谈
发布时间:2019-05-23 字号: A A A

       我院海外六期校友、上海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丁设的个展《极》于5月8日至6月30日在威尼斯展出,展览的策展人是在威尼斯有着近30年艺术策展经历的维托里奥·乌巴尼。围绕此次展览,丁设结合自己的作品谈了他对中国元素与国际语境的感悟和理解。

       丁设在开幕式上谈到,在国际语境中进行中西文化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希望通过此次个展,在威尼斯能够与其他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充分沟通交流,为文化融合做出自己的贡献。

丁设(左二)和策展人维托里奥·乌巴尼(右二)在开幕式上致辞

展览海报

       丁设表示,此次个展是以个人创作的形式将中国的视觉艺术语言在国际化语境中呈现出来。“我觉得做这个展览对我来说最大的目的就是发出中国的声音,同时也可以借此机会向国际展示自己在这个领域里的一些认知。”据丁设介绍,因展出作品如装置等规模较大,所以在展览场地上选择了空间和面积较大、像宫殿一样的威尼斯圣玛丽娜宫。丁设说:“我作品所呈现的这种东方语境,和展厅所代表的西方古典建筑进行相互映衬,彼此的‘碰撞’能给观众带来一种对比明显的视觉冲击和享受。”

丁设作品

       展出作品中包括丁设的一些装置作品和他标志性的水墨绘画,这些作品是抽象结构和他个人情感的结合。在自述中,丁设诗意并直观地表达道:“我会用手去思考。”这意味着对艺术家而言,技术和情感先于理性路径。丁设在自述中也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特点——“极”,即没有限制,或者表达为没有边界。

丁设作品

       观众可以通过两重“门”来走近丁设的艺术创作:第一重也是最容易理解的门,是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以及通常被视作中国绘画中不可缺少的书法艺术。中国的文字系统被称为象形文字,在视觉上更易被辨识,而不是像罗马文字或者阿拉伯字母那样被“阅读”。如果允许悖论存在的话,丁设的符号似乎可以被解读为一种抽象的“象形文字”。

丁设作品

       第二重不那么明显的门,指向了丁设的作品与通过二进制代码转换的所有文字和数据,以及周遭各类事物与其所对应的条码符号之间的类比。丁设的作品在视觉呈现上更具当代性;同时,其作品中的符号序列和节奏韵律处于一种特定的节律中。在视觉艺术中,时常重复的符号则会形成一种完整感和美感。

丁设作品

       丁设选择抽象语言的原因,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上海是一座巨大、拥挤且发展迅速的都市”,因此他无法通过现实的图像来记录它的不断变化。相反,他使用抽象的形式来记录他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东西。丁设表示:“当我的作品被贴上简朴的标签时,我感到了极大的满足,因为这正是我希望它成为的样子。” 

展览现场

       校友名片

       丁设,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海外六期校友、上海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曾先后举办《晃动点线》《M50+1.5》《丁设2002-2006画室报告展》《瞰——丁设架上作品展》《缠——丁设艺术展》《极-丁设威尼斯展》等个展,多幅作品被G20峰会(杭州)主会场、金砖五国会议(厦门)主会场、上海进博会主会场、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贵宾厅、中国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上海慈善基金会等机构永久收藏。

来源 | 雅昌艺术网、三水Art

编辑 | 国际研修处 刘怀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