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颂歌 奋勇逐梦 | 孙凤、冯石:《开拓与构建——庆祝建党百年中展典藏版画展》
发布时间:2021-07-01 字号: A A A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新时代中国精神,献礼建党100周年,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中共成都市成华区委、成都市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开拓与构建——庆祝建党百年中展典藏版画展》专题展览于6月24日在成都市成华区“学习强国”主题街区强国学苑开幕。本次展览由我院海外五期校友、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中国对外艺术展览公司馆线发展部负责人孙凤专题策划,策展一期、海外五期校友,四川美术馆展览策划部副主任冯石担任策展人,展览将持续至8月23日。

       孙凤:以策展激活艺术价值 

       我所工作的中国对外艺术展览公司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国际展览机构,始终以“国家队”的身份奋战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事业的前线,并以特殊的视角见证、亲历着不同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变迁。中展典藏中有许多出自近现代中国画名家之手的珍贵作品,它们曾随国家领导人和重大外事活动巡展至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获得国际观众的喜爱与赞赏。今年伊始,我带领策展团队进行中展典藏的展览选题策划工作,将这笔宝贵的艺术资源激活,面向更广泛的国内外观众展示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建党百年辉煌,也是中国艺术孜求探索、兼收并蓄、开拓构建、传承创新的现代性发展历程。在中展典藏中,我们看到艺术家将对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对中西方艺术体系的融合并举、对新方法新技术的运用、对国家建设的壮阔激情绘入一幅幅精彩的画卷,为山河写照,为时代造型,为人民塑像,汇成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精神,与世界对话,连接历史与未来。于是我们掇菁撷华,甄选中展典藏中的艺术精品,以飨观者。

       本次《开拓与构建——庆祝建党百年中展典藏版画展》专题展览选取了李焕民、徐匡、阿鸽、吴凡、李少言等17位重要艺术家创作的62幅版画精品,讲述新中国建设史。老一辈艺术家在创作中倾注的热情与匠心,开拓与构建了中国现代版画的脉络,也是百年历程的内在精神。我以“开拓与构建”作为展览主题,邀请四川美术馆版画史研究专家冯石担任策展人—我们也是研修院“2016全国中青年视觉艺术策展人赴美策展工作坊”(海外五期)的同窗,与中展团队密切合作,呈现了一场精彩展览。

参展艺术家阿鸽(左三)在展览现场

策展人冯石(左一)在展览现场导览

       冯石: 开拓与构建——新中国版画的底色与内涵 

       【到北大荒去】
       北大荒套色木刻——开荒天地,拓疆民心

       听从时代呼唤和党的号召,1958年至1965年间,十万转业军人开赴冰天雪地、苍凉雄浑的黑龙江屯垦戍边,揭开了北大荒套色木刻轰动艺坛、享誉中外的历史序幕。

       与任何其他地区的版画界不同,北大荒木刻群体的主要成分为转业军人,以晁楣、张作良、张祯麒等人为代表的第一代北大荒木刻家白天在天地间开荒,晚上在刀笔间拓疆,一群当过兵、修过路、盖过房、种过粮的青年人,将青春与理想全然投入到新中国的屯垦事业中,在北大荒独特的人文与自然景观中滋养出了北大荒套色木刻独特的本体语言。

       早期北大荒套色木刻语言粗犷、厚重、壮烈、激情,取材多以黑土、蓝天、林海、雪原等自然风貌为主体,独具东北边疆的人文结构及风土人情。由于绝大部分早期北大荒木刻家均缺乏系统学院教育背景和师承关系,致使其萌芽反而极为自由、鲜有束缚,不仅真实地呈现出开垦北大荒的峥嵘岁月,更成为中华民族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开荒天地,拓疆民心的时代标本。

张祯麒 冰沿上 套色油印 36×59cm 1961年

晁楣 北方九月 套色油印 39×61cm 1963年

张作良 新貌 套色油印 40×44cm 1982年

       【绿遍江南】   

       江苏水印木刻——冬去春来,山河无恙

       水印木刻版画是利用宣纸和中国绘画的水性材料制作的复数性视觉艺术,基于其材料的特殊性而成为独属于中国的版画种类,且在中国美术史中拥有上千年的历史。

       新中国建立初期,得益于新兴版画家吴俊发身体力行的带动和专业美院系统教授的水印木刻课程,江苏产生了自新兴木刻运动以来首个现代水印木刻的群体性现象,史称江苏水印木刻学派。从技法而言,江苏水印木刻在前探中国古典木刻传统的同时融入了新兴木刻运动的现代美术创作观念,生发出一种植根于本土文脉之上又能够适应新社会、新时代艺术表达需求的木刻艺术创作方法,并为中国现代木刻由战斗转向建设、由实用转向审美、由共性转向个性开辟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早期江苏水印木刻大多以江南自然风光为创作主题,点缀以城市人文景观,呈现出新中国建设过程中欣欣向荣的社会景象。与此同时,得益于江南人文底蕴的滋养和系统学院教育的训练,江苏水印木刻学派的整体风格都呈现出清新滋润又大气磅礴的水墨韵味。

吴俊发 农具厂炉间 套色水印 59×59cm 1960年

张新予 朱琴葆 绿遍江南 套色水印 45×39cm 1962年

黄丕谟 晴朗的海湾  套色水印 42×51cm 1980年

       【旧貌新颜】    

       四川黑白木刻——盛世如愿,独领风骚

       1949年12月,李少言、牛文、林军三位解放区新兴木刻家加入位于重庆的《新华日报》美术组,并在1954年西南大区撤消后于重庆化龙桥组建中国美协重庆分会(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前身),并先后吸纳中央美院、四川美院、重庆文联的专职画家,形成了四川黑白木刻群体的主要构架。

       建国初期四川版画的发展,无论是版种材料、绘画语言的传统性,还是创作题材、价值取向的现实性,都彰显着对新兴木刻传统直接的延续性。早期四川黑白木刻多以人物刻画见长,辅以社会主义现实题材,具有鲜明的生活感和时代性,给人以直达心底的视觉经验。

李少言 老街新貌 套色油印 38×24cm 1960年

吴凡 蒲公英 套色水印 57x36cm 1958年

吴强年 雷锋 黑白油印 63×55cm 1963年

酆中铁 大江东去 黑白油印 91×59cm 1964年

       【黄金之路】   

       四川版画的特殊贡献——西行本土,铸魂中华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中国”的概念对国人而言,既是一个亟待确立的政治概念,更是一个亟待重构的文化概念。面对这样的双课题,新中国木刻家们所肩负的不仅是美术创作的本体问题,更是如何塑造新中国文化叙事的方法问题。

       作为美术史研究中的重要方位,“西部”以其地理特点、千年文脉和20世纪全球化语境下的独特特性,不断建构着中国现代美术史的书写逻辑——拥有不同地理、心理场域的艺术家在对西部现代化进程进行观照的同时,凸显出自身不同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诉求,为新中国文化建构的国家战略贡献出了截然不同的视觉方案。

       在20世纪,尤其是新中国美术本土西行的学术线索中,四川木刻群体的成就斐然,其中的代表人物阿鸽、其加达瓦本身便是少数民族,而牛文、李焕民、徐匡则更多源于自身的文化溯源和情感选择。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看到,自立于20世纪全球化浪潮中的古老东方民族在面对“现实与理想”“历史与未来”“民族与世界”三个重大命题时交出的完美答卷。

牛文 东方红·太阳升 黑白油印 31×31cm 1959年

李焕民 初踏黄金路 套色油印 54×49cm 1963年

徐匡 草地诗篇 黑白油印 73×104cm  1975年

阿鸽 小雪 套色水印 40×40cm 1982年

其加达瓦 密林中 黑白油印 42×52cm 1983年

       校友名片

图文由校友本人提供

编辑 | 文艺研修院 邹晗

编发 | 文艺研修院 姜妍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