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讲话》发表80周年|库慧君:“世情”与“时序”的张力——重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22-05-29 字号: A A A

开栏语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鲜明指出文艺要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对此后中国文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始终闪耀着真理的智慧和光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工作者。适逢《讲话》发表80周年,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开设“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专栏,重温讲话精神,赓续红色文脉,凝聚奋进力量。

“世情”与“时序”的张力——重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库慧君

湖北省首期骨干编剧班(第一阶段)校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初读《文心雕龙》,“时序”一章有言:“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世情”其意指人情事态之形貌,悲欢离合之因缘;“时序”其乃时代精神的推迁,世风秩序的演化。撰写文章无非世间百态,百姓常情,其体裁的演化、范式的更替与特定社会历史境遇下人之审美趣味嬗变、价值观念的演变紧密关联。因此,一篇好的文章,其所指的正是作者要眼观“世情”,体察“时序”,胸有成竹才能落笔之处有惊风之力。这句话让我产生许多思考并凝结成一系列追问,在我们的时代里,文章究竟为何而著?剧场又为谁敞开?作品搬演当依照怎样的样法?

2021年10月,我有幸入选湖北省首期编剧骨干人才研修班(第一阶段),并参加由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共同组织的系列课程。开班“第一课”就是奔赴红色圣地——延安,展开对中国红色文艺发展历程的瞻望与回溯。对我而言,这趟精神的“回溯”之程,亦是心灵的“建构”之途。在“鲁艺”纪念馆里,我与自己笔下人物的原型——光未然(张光年)不期而遇,可他与我撰写的《曙色》中的“他”之间似乎永远隔着薄雾,看不真切,亦勾画不出“他”更清晰的轮廓。

库慧君在党徽下宣誓

在延安学习的那段日子,心中时常激荡着光未然所书写的《黄河之水天上来》那铿锵之词。字句的铿然作响,节律的气势磅礴,似颦鼓。顿觉在他眼中,惊涛骇浪并非是要将他身心噬灭的深渊,而是淬炼意志、磨练心性的熔炉。信仰的烈焰与生命的敬畏在波涛间交缠升腾。诗人的勇力与通透是突破一切之后的变化。他的心之所向是宝塔山上的那轮红日,是延河潺潺的潋滟波光,是南泥湾陂塘尽处不歇的铿锵。

一刹那,我似乎把握到了什么,却难以将之形诸成文。萦绕心头的疑问变为更具体的问题:他如何能在如此艰苦的境遇中拟出这样的华章?他面对黑暗渊面时,难道没有恓惶?又是什么让他如此坚韧,无论是面对黄河激流的漩涡,还是置身时代的洪流,他都能抱守赤子之心?百思不得其解时,我再次重温了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其中有一段话,让我醍醐灌顶: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对于这些,以前是一种什么情形呢?我说以前是不熟,不懂,英雄无用武之地。什么是不熟?人不熟。文艺工作者同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或者简直生疏得很。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

这段表述的语言明白晓畅,义理明细,不正是对“世情”与“时序”关系最恰当贴切的表达?新时代的“世情”是具体的而宏大的,其“时序”指向的是一种通透的时间观和历史观,它期待作者将过往与将来召唤于当下,实现个人情感与时代记忆的深度链接。由是观之,“世情”与“时序”关涉到时代中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它是人心跳的节奏,也是时代搏动的韵律。因此,我明白创作的笔下人物,必须是实实在在地在特殊境遇中“生活”着的人。如我所构思作品《曙色》中的一系列小人物,他们每个人都带着各自不同的经历与体验,但是他们同样在时代的浪潮中沉浮。是故,我的作品应该在追求审美意象诗意化、韵律化的同时,将极具特色的“湖广”韵致穿插其中,以精致冼练为基本美学追求的同时,力求舞台表达的生动鲜活,以此生动描绘出不同阶层人物的本真样貌。思及此处,我的心终于豁然开朗,终寻得安放处。

库慧君(左二)给学生讲解剧本《曙色》

恰逢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八十周年,再次研读该作,字里行间标示着我今后创作的来路与去处。俯首自思,从延安迁延至今的文脉让我心怀敬畏,让我坚信自己当将赓续红色血脉为己任,致力于为人民讲好中国传统故事、书写中国当代故事,同时,亦向世界演绎好华夏文明历史故事、中华民族进取故事。

作者名片

库慧君,湖北省首期骨干编剧班(第一阶段)校友,哲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湖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长期从事剧场美学理论研究、舞台艺术创作实践工作。2016至2019年间创作、导演了“哲学四部曲”《我,俄狄浦斯》《她,安提戈涅》《汝·莎士比亚》《浮士德·美杜莎之筏》;2021年创作话剧《曙色》。其中,《她,安提戈涅》获2018年“武汉地区高校大学生戏剧节”话剧类作品“银奖”,其本人获“优秀指导老师奖”;《浮士德·美杜莎之筏》获2020年“武汉地区高校大学生戏剧节”话剧类作品“铜奖”;2022年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资助项目。

图文由作者提供

编辑 | 文艺研修院 王雨琳

编发 | 文艺研修院 姜妍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