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求索|叮当:牢记将欢笑洒向他人的真诚愿望
发布时间:2022-08-25 字号: A A A

1969年的岁末,我出生在重庆。无忧无虑的童年、快乐的青少年时期,一路按部就班慢慢成长。从学校毕业后,24岁的我在重庆长寿化工总厂共青团委工作。下班之后,每天听评书、看戏曲成为生活的快乐源泉。渐渐地,我那颗想要站在舞台上的心按捺不住了。终于有一天,我决定停薪留职,放弃当时的“铁饭碗”,到外面的世界去丰富眼界,寻找真实自我。

青年时代的叮当

新疆,西藏……到处游历、学艺和演出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我住过最便宜的小旅馆,甚至在地下室,经济拮据的时候全部身家只有300块钱,每天只能吃一碗牛肉面果腹。但是我内心长久以来的舞台梦却得到了些许的满足。那个时候的我虽然穷得叮当响,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也能够在观众的心中响叮当。我的艺名“叮当”也就这样在一家小小的牛肉面馆里产生了。

1999年,我遇到了人生中的导师、谐剧表演艺术家沈伐先生。至今想起,真是一场奇妙“邂逅”。那年,先生应朋友之约到拉萨做客,去看了一场演出,而当时我就在台上表演,他被我的表演逗得哈哈大笑。我们的师徒故事就此开始了。我的“谐剧”人生也就此开始了。

叮当(中)与师傅沈伐(左)、李伯清(右)

谐剧是四川独有的一门曲艺艺术,其前身是王永梭先生创造的“拉杂剧”。1939年,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的王永梭先生,创作并演出了作品《卖膏药》。他将这部形式新颖的曲艺作品称为“拉杂剧”。王永梭先生后来又受教于曹禺、焦菊隐、郑沙梅、吴祖光等戏剧名家,大大提高了艺术造诣。1943年,王永梭先生在四川自贡表演了作品《扒手》,并正式将这一艺术形式命名为谐剧。此后,在王永梭先生的带领下,出现了大批优秀谐剧人才,如沈伐、凌宗魁、涂太中、严西秀、包德斌等等,甚至影响到了湖北、贵州、云南等地。1986年、1987年,沈伐先生带着谐剧《0.7》《蓝贵龙接妻》连续两年登上春晚舞台,让全国亿万观众认识了沈伐,也认识了四川谐剧。这是谐剧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然而,随着当今时代飞速发展,娱乐方式日益丰富,谐剧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甚至面临发展困境。面对这种局面,作为一名挚爱谐剧的谐剧人,我一直在苦苦地思索着、探索着,并不断地尝试将姊妹艺术、科技元素融入到谐剧中来,试图寻找到谐剧的改革之路,力求让谐剧在新时代再放光彩。

2013年,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四川省文联、四川省文化厅主办,四川省曲艺家协会、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承办,我第一次开展个人专场演出——“说唱四川·叮当谐剧专场”。这场演出是对谐剧的一次“破框”探索,从表演形式、内容题材等多方面,进行了一次尝试。2019年,在谐剧诞生80周年之际,我们集四川曲艺研究院之力,打造了大型谐剧《永不落幕》,这部剧由总政话剧团原团长王宏编剧,国家一级导演胡宗琪执导,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教授黄楷夫操刀舞美,也是我第一次尝试将谐剧这一原本短小篇幅的艺术形式,扩展到90分钟。这部谐剧也在规模上、表现手法方面都有了全新的尝试。

2014年,我凭借谐剧《麻将人生》荣获了全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表演奖。这是至今谐剧演员所获得的最高专业奖项,是我梦寐以求的奖项。这既是对我的认可,更是对谐剧魅力的认可。2022年我获得了“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的荣誉,这是对我所坚持的道路的肯定,更加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责任与担当。为人从艺都需要沉淀,需要通过一件件事、长时间不断积累,不断的提升自己,变得更加温暖、更加有力量。不仅做好自己,还要能够为更多人带来益处。

叮当在演出中

一路走来,颇多感慨。对于一名曲艺工作者来说,要做出一番成绩,除了需要有点独特的天分外,学识的累积、专业的精进、坚守的毅力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最重要,其实是不忘初心,那个将欢笑撒向他人的真诚愿望。坚守这一点愿望,我们就不会迷失自己。

校友名片

张旭东,艺名“叮当”,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七期校友,中国谐剧第三代掌门人,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国际说唱联盟理事,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四川省民盟文化委副主任,四川省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青年文艺人才交流发展促进会会长,成都嘻贰叁剧社创始人,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中国曲艺家协会“牡丹绽放”曲艺英才,天府青城计划文艺领军人才。

图文由校友提供

编辑 | 文艺研修院  许文彬

编发 | 文艺研修院  姜妍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