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二十大|秦渊:四川扬琴《蜀道》创作谈
发布时间:2022-11-04 字号: A A A

编者按:近期,第十九届群星奖揭晓,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十二期的校友、四川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秦渊创作(合作)的四川扬琴《蜀道》斩获此项殊荣。“喜迎党的二十大 桃李芬芳 百花为民”专栏今天邀您共同聆听秦渊的创作感悟。

作为土生土长的巴中人,我在1990年参加工作后便开始文艺创作。30余年的创作生涯,尽管已经在城市生活,但自己的根从未离开过长满麦子的土地。在我眼中,匍匐于广阔原野,用笔写作田野上的歌谣,才是最烂漫的生活图景。

四川扬琴《蜀道》演出现场


      最初《蜀道》这部作品是自己创作的诗歌朗诵。后来,在与巴中市文化馆的老师商量后,决定将其重新改编为曲艺作品。关于如何描绘蜀道的沧桑巨变?在认真思考过后,我最终从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李白的《蜀道难》中获得了创作灵感。自古以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今天的蜀道已不再是千百年前的蜀道,不再是蜀道难、行路难了——城市、乡村,高速、铁路、航空,已是条条大道四通八达,四川形成了新时代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因此在创作中,通过李白的《巴女词》:“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确定了巴女这个人物,逆向刻画出现代巴女的形象。

      于是,我开始反复研究李白的《蜀道难》和《行路难》发现,李白在《蜀道难》中虽然用了大量篇幅写蜀地的道路艰险,但其实真正想表达的是世道的艰险,那么写蜀道的变化就应写出世道的变化,李白所处的世道是一个“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狼豺当道”的世道,而今天的世道是社会繁荣发展、人民幸福生活、国家富强民主、民族奔向复兴的崭新世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川视察,为“治蜀兴川”指引了方向,四川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骄人成就。因此《蜀道》这部作品不仅仅反映了交通道路的变化,更要表达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四川“治蜀兴川”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而彰显今天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更好地彰显主题,我数十次修改文本结构、语言表达,精心设计人物形象,并在排演过程中与作曲、主唱、乐队反复商讨人物塑造、唱腔表现、音乐呈现、艺术对比等等,作品排出来后,在各级各类展演和数十次“送文化下乡”演出中,又反复思考、反复修改、反复打磨,形成了今天这个作品。

在风格上实行雅俗融合。四川扬琴具有坐地传情、长于叙事、风格尚雅的三个特色,因此在文本写作上紧紧把握住这三个特色。由于作品是古今同框对话,因此在“坐地传情”的把握上,为了抓住观众,文本叙事从一开头就具有了代入感;从叙事的内容和方式上看,李白带着观众“跳进”历史,现代巴女带着观众“跳出”历史、“跳进”现实。在“长于叙事”的把握上,力求叙事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李白与现代巴女的语言,既在逻辑上紧密联系,又在风格上符合各自的时代和身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风格尚雅”的处理中,考虑到曲艺语言是方言的特性,而“尚雅”又是四川扬琴的特点,因此在语言的运用上,作品实现了雅俗融合,把握住了四川扬琴“风格尚雅”的特性。

我脚下的这块土地,红色文化、红军精神时刻浸润着、感染着我,激发我的创作激情,带给我创作灵感。巴中是一个文化资源的宝库,除了红色文化资源之外,还有众多历史人文资源、绿色生态资源。未来,我会继续在反映现实生活、时代进步,以及乡村振兴等方面进行深度思考,展开艺术创作,用文艺作品的感染力凝聚更多人心、汇聚更多力量!

校友名片  

秦 渊,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十二期校友,四川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曲艺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先后创作音乐、戏剧、曲艺等各类舞台文艺作品300多个,曾获第七届、九届、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文学奖”,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等40多个国家级、省级大奖。创作大型四川曲艺剧《望红台》《周永开》、大型话剧《滴灌》、大型民俗音画《下里巴人》、大型民族歌舞《巴山恋歌》、大型民俗歌舞《巴河春秋》等。

图文由校友本人提供

编辑 | 文艺研修院 杨梓桐

编发 | 文艺研修院 段佳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