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求索|洪建华:刀刻风雅,一生“竹”梦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在文艺界大力弘扬崇德尚艺的良好风气,努力培养造就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文艺人才队伍,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推出“艺苑求索”栏目,通过报道校友事迹,践行“博文求是、弘德修艺”院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本期艺苑求索为您介绍的是我院中青十二期校友、国家级非遗徽州竹雕代表性传承人洪建华。
竹雕笔筒《竹林七贤》
黄杨木雕笔筒《农家乐》
竹雕四条屏《徽商行》
洪建华与竹雕的缘分,源于儿时的一个梦想,在他看来,这一切都仿佛是命中注定。洪建华出生在洪坑村——黄山徽州区著名的“进士村”,这个有着丰厚徽文化底蕴的古村里,明清时期的古牌坊就曾有七座,精美的木石雕刻更是随处可见。夏日傍晚,幼小的洪建华常躺在牌坊下的青石板上乘凉,头顶那些精美古老的木石雕刻,他常常望着望着就出了神、入了梦,他早早有了一个梦想——今后一定要学雕刻!
徽州有一句老话:“卖田卖地,不卖手艺”,中学毕业后,16岁的洪建华在父母的安排下,跟着舅舅学起了木工。三年后,木工出师,可他只学到了一些简单的木雕技艺,痴迷雕刻的洪建华就到处寻访雕刻老艺人,不想一连拜访了三个师傅,却接连被泼了三盆冷水。
就在洪建华“拜师无门”时,他遇上了一本书——文物鉴赏大家王世襄写的《竹刻》。一天闲逛,洪建华在屯溪老街一家书店看到了这本书,虽然当时身上总共只有20元,但他还是咬咬牙,花了18元买下了这本书。
人的一生中,能辩认出的改变命运的时刻并不多,但对洪建华来说,遇到这本书的那一刻就是。那天夜里,洪建华几乎一夜不眠,如饥似渴地读着这本书。看着书中精美的竹刻作品,洪建华一遍遍感慨:这些就是家乡那些稀松平常的竹子啊,经过雕刻,竟可以变成如此精美的艺术品!
就此,洪建华下定了学竹刻的心。他照着书本上的图片自己摸索钻研技巧。看着洪建华现今扭曲变形的手指,可以想象,他在竹刻上下了多少苦功。在“照书学艺”那阵,洪建华简直像着了魔一般,几乎每晚都要刻到12点,除了睡觉吃饭,他的手几乎就没有离开过竹子和刻刀。
10多年的研习,洪建华终于有了拿得出手的功夫,他创造了高浮雕多层雕刻、多层次镂空雕、高浮雕拼接镶嵌技艺等技法;恢复了清中期竹刻7层高浮雕的雕刻技艺,并突破了12层高浮雕的技术难关……
竹雕屏风《风雅徽州》
竹雕笔筒《皖南村居图》
黄杨木笔筒《乡间说唱》
“竹雕技法强调在原材料造型基础上进行巧做,即所谓'材美、工巧之结合'。”洪建华解释说,与木雕不同,木材实心,材质由里到外相对均匀,工匠在材料上受限较少;竹子表皮硬、内部软,表皮纤维光滑、内部纤维粗糙,展现了丰富的纤维层次美,同时也提高了竹雕匠人们构思和雕刻的难度。
除了用扎实的作品说话,洪建华也看到了传播在非遗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希望将各种各样的徽州雕刻作品予以展示,让无论是徽州本地人还是游客都能有机会了解徽派雕刻。”
为此,2013年,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洪建华投资建设了黄山市徽州雕刻博物馆。这是一个“前馆后厂”的展示馆,既有作品陈列,又有传习场所。建筑设计上采用徽派建筑风格,总建筑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在筹建徽州雕刻博物馆的过程中,尽管担子很重、压力很大,洪建华的内心却愈发坚定:“没有博物馆前,我觉得能做出好作品、做出自己的成就,就已经很幸福了。但是修建博物馆时,我才发现,雕刻不再仅仅是我的个人生活,我也肩负着展示和传播几十位优秀非遗传承人的作品、宣传好徽州雕刻的责任。”
竹刻插屏《竹林七贤》
这样的发现不但没有令他踌躇不前,反而再一次拓宽了他生命的广度,以及他作为一位徽派竹刻传承人的艺术使命与人生价值。洪建华表示:“在做好徽州雕刻博物馆之余,我还将作品捐赠至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安徽省博物院等博物馆,希望通过拓宽展示平台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徽州的竹雕和木雕。”
黄杨木雕《幽兰》
竹刻异形笔筒《三羊开泰》
竹木雕《文房清贡》
校友名片
洪建华,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十二期校友,国家一级/高级技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任黄山市竹溪堂徽雕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山市徽州雕刻博物馆馆长。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竹木雕刻)、徽州竹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安徽省美术馆
编辑:路 玥
编发:李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