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惠民|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文联:举办“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宁夏文艺作品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发布时间:2024-07-08 发布人: 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 字号: A A A

为认真落实中国文联“强基工程”“文艺进万家 健康你我他”“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等文艺志愿服务项目要求,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加深在宁夏工作生活学习的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的了解,6月下旬,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文联、北方民族大学、智慧宫国际文化传播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在智慧宫举办了“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宁夏文艺作品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享会暨国际文化交流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活动现场


活动当日,银川市文联邀请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十五期校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宁夏文联一级作家了一容,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宁夏书法家协会顾问、银川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陈国鸿,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协会理事、国家级非遗项目回族民间器乐口弦代表性传承人安宇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级非遗项目王氏泥塑技艺传承人王永红五位宁夏本土艺术家,现场分享了他们的作品被翻译推介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体会与感受。


△艺术家分享交流


安宇歌首先发言,她向观众介绍了诞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并广泛流传至今的古老乐器口弦的传承分布情况,并现场展示了她带来几种口弦,并用口弦演奏了中国民歌《茉莉花》。朴素、纯净、优美的乐声,令全场观众都屏息静听,熟悉而独特的旋律,让大家瞬间沉醉其中。


王永红带来了她创作的几件泥塑作品,作品形象生动,每个泥人都流露出欢欣愉悦,作品所散发出的大美令人感动。王永红表示,她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示作品时,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关注。有现场观众问王永红,她的作品为什么只有一种颜色。王永红介绍说,她的作品是用黄河泥捏塑的,她喜欢用黄河泥的本色来呈现西北人民坚韧朴素的精神,这也使她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陈国鸿分享了本人在2018年参加的第29届多哈国际书展的情况,并向30多个国家的观众介绍中国书法的历史及演变过程,以及现场书写展示中国书法作品。陈国鸿介绍说,中国书法与世界其他国家书法最大的不同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只有用正确的方法,加上刻苦的训练,才能写好中国书法。


了一容向现场观众介绍了他的小说集《挂在月光中的铜汤瓶》。该小说集被翻译推介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获得了这些国家读者的喜爱。他重点介绍了这部小说集中一篇代表作《挂在月光中的铜汤瓶》内容,该小说描写了一位老母亲照顾自己残疾儿子的故事,彰显了母爱的伟大,以及大爱在人间的力量。他说,他的作品之所以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读者的喜爱,源于他的作品所表现的主题是各国人民共有的情怀和大爱。


智慧宫资深阿拉伯语翻译锁少花,介绍了她近年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翻译的中文作品,其中不乏宁夏作家的作品,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民了解了中国、了解了宁夏,成为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往交流的重要桥梁,而宁夏作家的作品,也成为深化这种交流的重要部分。


艺术家们分享结束后,现场留学生又向艺术家们提出了他们关心的问题,包括艺术作品应该表现什么主题,才能产生永恒的艺术魅力,如何才能更好地克服中文与阿拉伯语的不同语言规则,更好地掌握中文等问题,艺术家们都一一作答。


△留学生提问


活动最后,银川市文联还向参加活动的留学生们赠送了最新出版的《黄河文学》杂志、《黄河书系》第二辑——《黄河文学》生态散文作品集《大地的记忆》《春山可望》,以及由银川市书法家陈国鸿、范彦奎书写的“温故知新”“吉祥如意”等书法作品。


△现场合影


此次活动,受到了艺术家们及留学生们的一致欢迎,也激励了艺术家们潜心创作,不断推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优秀文艺作品,从而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更深入了解中国,了解宁夏,增进中外文化交流。


今后,银川市文联将进一步精心策划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提高活动质量,动员更多宁夏优秀文艺家参与进来,让更多在宁夏的外国人走近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使中国文化、中国艺术在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中得到更广泛地传播。



来 源|银川市文联

编 辑|李凌蔚

编 发|李   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