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湖北省襄阳市文联:以“艺”赋能,助力“襄”村,多措并举推进文艺兴村
编者按:近年来,各市县文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职能,在增活力、促精品、出人才、树品牌上下功夫,在品牌建设、文艺助力乡村振兴、基层文艺人才培养等方面获得了显著工作成效。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湖北省襄阳市文联的工作经验介绍,供大家交流学习。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文艺赋能乡村振兴,湖北省襄阳市文联主动谋划,大胆探索,在全市开展“百村千户”文艺村建设,扶持打造孔畈村“花鼓戏”、马家洲村“威风锣鼓”、格兰坪村“独臂皮影”、上泉坪村“高跷”、绿洼村“清戏之乡”、李河“作家村”、望粮山村“文学之乡”、双堰村“诗歌之乡”等乡土文艺品牌,以不同的艺术手法挖掘展示丰富的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乡村文化人才、留住乡愁的重要纽带。
一是项目化推进文艺村建设,让文艺兴村“热起来”。从2021年起,襄阳市文联发动各县(市、区)开展“百村千户”文艺村建设,制定下发《襄阳市文联关于“百村千户”文艺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列出“任务书”,排出“施工图”,要求各县(市、区)文联围绕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任务,结合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每年打造3至4个文艺村,深挖乡村文化根脉,还原乡村文化原生态环境,让文化“动起来”“活起来”,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建设100个文艺重点村,形成一批特色凸显的文化品牌成果。经过三年的实践,全市共打造文艺村61个。
△保康县望粮山村茶文化墙绘
二是特色化实施乡村场景营造,让村庄环境“雅起来”。在尊重原有乡村肌理和山野环境基础上,把传统乡村生活方式与现代美学理念相结合,通过创作书画作品、绘制墙绘、谱写民歌、设计人文景观建筑小品等,为村庄注入形式多样的文艺元素,形成“一村一景”。宜城市文联为突出孔畈村花鼓戏文化,利用废弃水塔结合花鼓戏特色修建标志性景观——水塔大鼓,并在村文化广场前制作以鼓和铜币为元素的孔畈村标,让村庄变得“有意境”。保康县艺术家围绕望粮山村民间故事、生活场景、乡村建设、茶文化等内容,以美术、书法为媒介,开展艺术创作并嵌入到墙绘、灯杆、广场建设中,使当地特色文化走进群众的生产生活,既留住乡愁,又展现出现代乡村美景。
三是多样化丰富文化活动空间,让乡村艺站“建起来”。加强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整合文艺村现有的文化设施资源,充分利用乡村闲置资源,建强文化交流阵地,让艺术走进乡村、飞入寻常百姓家,吸引带动更多群众感受艺术、参与艺术、热爱艺术。宜城市文联组织文艺工作者利用孔贩村老供销社闲置土地设计修建了花鼓戏小剧场,让群众有场地、有条件学习花鼓戏、唱好花鼓戏。襄阳市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摄影家协会在谷城县堰河村联合建立采风创作基地,吸引众多艺术家走进乡村,挖掘乡村文化,让堰河成为文艺家的创作室和会客厅、文艺爱好者的聚集地和打卡地。襄阳市书法家协会在襄州区松树坡村打造充满文化内涵和娱乐元素的书画创作工作室,通过艺术家的驻留、创作、交流,共同打造书法教学、展览、培训基地,传播传统文化,发掘乡村书法新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寻美乡土”襄阳市乡村振兴美术作品展
四是常态化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让群众精神“扬起来”。充分发挥文联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到群众中去,为百姓送文化,到基层种文化,为社会“传精神”,通过创新活动形式,开展丰富多彩接地气、弘扬主旋律的文化惠民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丰盛的文化大餐。老河口市文联联合夏诗荷雨村打造“丹丘觅境”艺术民宿区,建设10栋不同主题的艺术小院,配套餐厅、研学课堂、美好生活体验馆、音乐酒吧等公共空间,为村民和游客打造“一步一景,望山亲水”沉浸式体验艺术馆,自建成以来,先后举办了“艺术点亮乡村”开放日、主题书画展、“乡村田野音乐会”“汉服诗词会”“诗学研讨会”等数十场次活动,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枣阳市文联在唐梓山村组织成立民间艺术团,创作了300多首剧目,进乡村、进企业、进社区、进景区,志愿演出1000多场次,进一步活跃了乡村文化,艺术团还结合唐梓山村曲剧文化,开展“乡村戏迷”擂台赛,吸引鄂、豫两省近200支民间队伍参赛,已先后举办30场比赛,既传承弘扬了戏曲文化,又普及了戏曲知识。
△“文联百姓 艺进万家”文艺志愿服务进基层活动现场
五是产业化助推乡村经济发展,让村民口袋“鼓起来”。以“艺术+”“+艺术”思维,采取以自然生态为依托、文化为引擎、特色产业为支撑的建设与发展模式,繁荣乡村文化旅游,助推当地产业发展。枣阳市树头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半亩,该村在市文联指导下拓宽发展思路,建立了民俗博物馆和字画创作展厅,收集了汉代以来各式各样的民俗物品和书画藏品3000余件,同时建设集影剧院、特色小吃、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超市购物等为一体的仿古一条街,设置电商直播间,拍抖音、开直播,为游客提供吃、喝、游、乐、购一体化的文旅体验,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新活力。襄州区文联指导梁咀村将传统诗词文化与村庄蔬菜文化相结合,绘制蔬菜文化墙,提升蔬菜文化内涵,带动村民积极发展特色蔬菜产业,该村现已建成3000个蔬菜大棚,每天可产出近5万斤蔬菜,村民们通过蔬菜种植腰包鼓了起来,2023年每户平均增收2万元左右。谷城县文联联合老君山村打造全市最长的700米老君山文化长廊,涵盖“我为乡村写诗歌”“美术、书法、摄影精品展”、老君山文旅资源宣传、清廉文化宣传等多板块内容,极具老君山文化特色,已成为老君山文化旅游重要网红打卡点之一。
△游客在老君山村文化长廊参观打卡
六是专业化培育文艺人才队伍,让乡土人才“多起来”。强化“以村民为主体”的乡土文艺队伍建设,注重发掘、发现、培养一批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非遗传承人、乡村文艺骨干、农民艺术家等,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文艺工作队。南漳县上泉坪村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高跷)之乡,在县文联指导下,组建有50多人的踩高跷队伍,常年在重大节日、农村红白喜事、旅游景区等开展高跷演出,让群众从观众变成了演员,从被动欣赏文艺节目转变为主动参与文艺创作,并逐渐成长为当地的文化带头人、文艺骨干;胡营社区组建“乡民乐”文体志愿队,从书法、绘画到锣鼓、舞蹈、戏剧等,汇聚30多名乡土文艺人才,多次代表乡村参加各级活动并获奖。枣阳市唐梓山民间艺术团协会乡土演员人数从协会成立前的18人,猛增至60多人,还吸纳了周边35个专业广场舞团队加入,常年扎根田间沃土开展文艺惠民活动。
文艺村建设为艺术走向田间地头,走进基层群众的生活开辟了新通道。下一步,襄阳市文联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发挥文联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团结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将“百村千户”文艺村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文艺之美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彩,以文艺之光点亮乡村前行发展之路,在新时代襄阳文艺繁荣发展和文化强市建设中贡献更多文艺担当和文艺力量。
来 源|襄阳市文联
编 辑|李凌蔚
编 发|周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