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黔东南州文联:积极探索文艺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编者按:近年来,各市县文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职能,在增活力、促精品、出人才、树品牌上下功夫,在品牌建设、文艺助力乡村振兴、基层文艺人才培养等方面获得了显著工作成效。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贵州省黔东南州文联的工作经验介绍,供大家交流学习。
近年来,黔东南州文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发挥组织优势,调动人才资源,发挥文联组织作用,以组织创作大量文艺精品和创建文艺助推乡村振兴示范点为抓手,深入实施文艺助推乡村振兴工程,推进软实力变成硬实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动能。2024年3月,黔东南州文联受邀在全国文联组联工作会暨文艺助力乡村振兴现场会上作典型经验交流发言。总结近年来的工作经验,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建好机制
一是建双向交流机制。建立外引内联机制,聚焦自然珍宝、文化瑰宝“两个宝贝”开展文艺创作和对外宣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地展开文艺交流宣传。积极邀请中国作协、民协、音协、美协等全国文艺家协会和广东省音协、佛山市文联及贵州省文联、省作协等多个单位赴黔东南开展文艺交流活动,进行文艺创作,有效提升黔东南文化品位。组织艺术家赴北京、江苏、广东等地举办“党在我心中”等主题美术书法摄影展览文化交流活动,把反映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文化、乡村振兴的文艺作品推广出去,持续提升黔东南知名度和美誉度。
△2023年8月全国名画家赴黔东南采风写生
△2023年8月中国音协赴黔东南采风图片
△2023年7月黔东南州文联赴佛山举办书画摄影展
二是建工作推进机制。认真按照《黔东南州文联深化改革方案》要求,配强党组领导班子,成立文艺创作中心,充实人员力量,进一步强化干部队伍建设,统筹推进文艺赋能乡村振兴工作。创建“文联千万家·艺美黔东南”党建品牌,推进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以党建促业务;成立党员创作和志愿服务先锋队,持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效提升文艺服务质效。组建全州文联系统文艺志愿服务团,构建“州文联志愿服务总队+10个州级文艺家协会分队+16个县(市)文联分队”的文艺志愿服务网络,引导全州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黔东南文联组织作用。
△2023年4月,黔东南州百名文艺轻骑兵在黔东南州文联深入榕江县两汪乡空申村开展文艺助推乡村振兴采风活动
搭好平台
一是共建文艺基地。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与县(市)联合共建4个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示范点。联合凯里市在舟溪镇青曼苗寨建成伍略文学馆,并向省作协争取到20万元作为整理出版《伍略文集》资金;在青曼苗寨建立“黔东南州文联文艺采风创作基地”。联合榕江县在两汪乡空申村开展文艺创作,策划“短裙苗乡·神秘两汪”2023年两汪空申“茅人节”活动,举办“百名文艺家拥抱空申苗寨”大型文艺晚会,吸引游客近2万人,网上点击量破千万。联合雷山县在丹江镇白岩村建立“全国生态文学创作基地”和“黔东南州文联文艺采风创作基地”,适时举办系列文艺活动,有效宣传当地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和民族习俗,促进文化传承和群众增收。
△2023年4月29日举办“百名文艺家拥抱空申苗寨”大型文艺晚会
二是优化文学期刊。重新组建文学刊物《杉乡文学》编委会和编辑部,成为黔东南的一张文化名片。同时办好《黔东南诗词》内刊,刊载旧体诗词和楹联作品,为文艺家和爱好者搭建交流平台。此外,推动实施系列文化工程,编辑出版《亮江流域屯堡文化》《黔东南诗三百首》《黔东南词三百首》等,持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育好人才
一是出台人才培养计划。围绕“做人的工作”核心职责,培育有信仰、有担当、有力量的黔东南文艺队伍,出台《黔东南州文艺事业五年发展规划》和《黔东南州文艺人才五年培养计划》,统筹完善文艺人才和文联干部队伍培养机制,积极推荐“文艺两新”人员、青年文艺骨干参加省级以上文艺培训活动,分层分级抓好中青年文艺骨干、基层和创作一线人才、新文艺群体等教育培训,不断提升文艺人才培训质效。2023年,推荐11名“两新”人员先后参加贵州文学院、贵州省“文艺两新”骨干人才培训班、贵州省“书法英才”研修班等文艺培训活动;州、县两级举办各类文艺培训活动80余期,覆盖各类文艺人才3000余人次。
二是组建文艺专家库。与组织、宣传、人社等部门对接协调,加大对全州文艺人才的培养选拔力度,创新文艺人才激励管理机制,把文艺人才纳入全州人才库建设进行统一管理,并实行动态管理和进退机制,助推文艺人才在文艺创作、文化建设、教育培训、建言献策、资政咨询等方面发挥积极引领作用。截至目前,州级文艺人才库共有232人。
三是创新会员培养模式。把培养文艺人才、发展各级会员作为文艺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进行强力推动,主动为会员提供锻炼机会和成长平台,对35岁以下的文艺骨干进行重点培养推荐,逐步形成合理的文化文艺人才梯队。通过相关工作机制指导全州文艺工作者积极创作,实现各级会员数量大幅提升。截至2023年底,全州共有国家级会员176名,省级会员1271名,州级会员3139名。
出好成果
一是与重要时间节点融合。围绕“建国70周年”“建党百年”“党的二十大”等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战略部署,采取命题作文、组织主题创作、项目支持和鼓励个人创作等形式开展系列文艺创作取得突出成效。创作出版报告文学《苗乡侗寨70年》《历史的丰碑——贵州脱贫攻坚大纪实(黔东南卷)》《北京来的第一书记》等大型系列丛书30余部,其中纪实文学作品《“村BA”: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台盘村乡村振兴故事》获评2023年度“中国好书”“骏马奖”殊荣;电影《苗乡儿女》荣获第15届深圳青年影像节最佳剧情片、第60届亚太国际电影节“时代主旋律先锋电影大奖”;侗歌《谷雨天》在央视“中国民歌盛典”栏目第一期节目中播出,点击量6千多万;舞蹈《苗族锦鸡舞》代表贵州省参加第十二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和参评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村BA”: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台盘村乡村振兴故事》阅读分享会图片
△侗歌《谷雨天》录制现场
二是与乡村旅游融合。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坚持以文促旅,通过文艺助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为配合打造“中国乡村旅游一号公路”旅游线路,组织创作《一路风景——中国乡村旅游一号公路的诗意旅游》等纪实报告文学。配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出版社征集一批优秀摄影作品,筹备出版黔东南专刊。创作的歌曲《上春山》登录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助推全省文旅市场持续升温。同时,着力做好“文艺采风创作+旅游”产业文章,拉动旅游消费,带动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
来 源|黔东南州文联
编 辑|赵天一
编 发|周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