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邹城市文联:春风化雨 志愿为翼 绘就乡村振兴新诗篇
发布时间:2024-09-15 发布人: 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 字号: A A A

编者按:近年来,各市县文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职能,在增活力、促精品、出人才、树品牌上下功夫,在品牌建设、文艺助力乡村振兴、基层文艺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工作成效。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文联的工作经验介绍,供大家交流学习。


近年来,邹城市文联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倾力打造“春雨”服务品牌,将文艺与志愿服务融合,引领乡村文艺创作,践行文艺志愿服务,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与人才直达乡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的动力和活力。


聚才汇智,打造精干队伍

2019年以来,在多次深入乡村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关爱农村“一老一小”,绘就“朝夕美好”的服务思路,在邹城市文联设立了协会文艺服务总队,同时设立了14支协会文艺服务支队,在全市统一使用“春雨服务”品牌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截至目前,协会文艺服务队伍已发展到文艺志愿者1400余人。其中,国家级协会会员20人、省级协会会员96人、济宁市级协会会员200人。同时,积极争取和推动镇街文联建设,2023年完成了全市16个镇街文联全覆盖,以此带动2000余人参与镇街文艺志愿服务。


△邹城市镇街文联集中授牌仪式


春雨润心,编织多彩服务

邹城市文联引领各文艺家协会与镇街文联,聚焦移风易俗、生态文明、创文创卫、非遗申报等多个主题,各展所长,共绘多彩画卷,致力于让“文艺资源+志愿服务”如同绵密的“春雨”,细致周到且丰富多彩,浸润乡村的每个角落。摄协连续多年开展“走百村、拍寿星”“入千户送万照”活动,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拍摄冲印照片,累计服务30000余名群众。2024年春节期间,响应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的号召,为全市1000余个村拍摄了承载乡愁的“全家福”。书协深耕书法普及教育,从邹城最东端的城前镇土门小学到最西端的郭里镇王屈小学实现书法公益课堂全覆盖,串联起书法艺术的传承之路。美协多次和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学院等艺术院系师生开展艺术共创、艺术支教等活动,激发乡村学童的艺术创意与活力。作协在自办刊物《邹城文艺》中开辟专栏,报道最美劳动者与乡村振兴带头人的奋斗故事,助力中心店镇、太平镇出版美丽乡村等题材书籍10余部,用文字记录乡村的变迁与希望。儒风文艺志愿者服务中心除了常年开展“儒风春雨润邹鲁——公益课堂”活动外,还开展“助学、助老、助残、助困、助军属、助农”六助帮扶活动。累计结对帮扶150余名贫困学子,开展敬老活动60余场次、服务6000余人次,开展送医问药和健康义诊等活动帮扶残疾人员10余名、因病或意外致困家庭30余家,节日慰问老兵100余人,多次开展义卖助农活动帮助多个乡镇推销芦笋、红薯、樱桃等农产品,公益募捐财物10余万元。近期,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老年人以及弱势群体,与邹城市慈善总会签订协议,成立了儒风公益基金委员会。各镇街文联通过文艺课堂培训、重大主题日文艺演出、爱国主义教育宣讲等多种形式,共开展活动310余场,组织文艺工作者1800余人次参与,累计服务群众约40000人次。


△“入千户送万照”活动


△“入千户送万照”活动


△“书法进校园”活动


△“儒风春雨润邹鲁——公益课堂”


△邹城市镇街文联大合唱活动


头雁领航,繁育创作沃土

为充分发挥文艺赋能乡村治理的作用和推进“深扎”乡土生活的文艺创作常驻化、精准化和接地气,选取部分基础较好、人才丰富的村作为“文艺头雁”试点村。旨在通过对其加强文艺资源的倾斜和对镇级政府的协调合作,让驻村的文化带头人更好发挥“头雁”的领航作用,通过扎根乡土、深耕创作,实现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这其中,北宿镇东故下村创建的服务品牌“乡土文学创作室”最有代表性。邹城市作协副主席张呈明在该村村委会任职多年,笔耕不辍,先后在《山东文学》《散文选刊》等刊物发表作品400余篇,出版《就恋这把土》等个人作品集5部,作品80余次入选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和模拟试题。张呈明将村里的2名省级作协会员、1名省级美协会员、1名市级作协会员和村里热爱文艺的大学生组织起来,成立了“乡土文学创作室”作家驿站,汇聚了散文家、诗人、书法家、美术家等多领域艺术人才。还特别关注对青少年和文艺爱好者的培养,在寒暑假开设“雏鹰课堂”。目前已培养出3名文学爱好者和2名书法爱好者,为乡村文艺人才的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乡土文学创作室”通过组织文学讲座、书法素描课堂,以及普法宣传、防诈骗教育、防溺水教育等活动,成为乡村文化生活和村务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乡土文学创作室”与东故下村村两委合作,由村委会投资30多万元,建成北宿镇第一家农家书院“故下书院”,并成立了村志编撰小组,编撰了20多万字的《东故下村志》一书,赠与书院,为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夯实了基础。


△“乡土文学创作室”雏鹰课堂开课


△“乡土文学创作室”国学课堂开课


文产融合,谱写致富新篇

通过加强文艺与乡村旅游、民间工艺品、电商的跨界合作,帮助村民探寻拓宽兴业致富的新途径。与文旅部门合作挖掘整理的民间传统音乐“平派唢呐艺术”、民间传统舞蹈“阴阳板”,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邹城市文旅业的加速发展增添新的元素和活力。美协与郭里镇的陶艺企业“凫山柴窑”开展艺术交流合作,寻找传统工艺与美术设计的结合点,探索研发陶瓷类工艺品摆件、伴手礼等文创产品。现已形成可批量生产青花瓷《孟子讲学》产品1款,下一步双方拟开展长期合作。吸纳文艺“两新”团体——东山文学社加入邹城市文联成为第15支文艺协会。东山文学社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运营经验,与峄山风景区开展合作,帮助邹城文旅打造“红裙姑娘”等本土网红账号3个,为峄山镇旅游带来更多的游客和收益。近期,又与大束镇大洪沟村乡创产业园合作,探索“文艺+电商模式”:乡创产业园打造非遗手工传承人创作工坊小院作为线下研学和文创产品体验基地,东山文学社负责线上运营,将邹城的峄山松墨、峄阳孤桐古琴、郭里土陶等文创产品推向全国市场。该项目可带动周边13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


△邹城市美协与陶艺企业开展艺术交流






来 源|邹城市文联

编 辑|赵天一

编 发|周思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