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笃行不怠担使命 奋楫争先开新局 全力激活乡村文化“一池春水”
过去五年,是浩口镇文艺事业蓬勃发展的五年。在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和支持下,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浩口文联坚持“党政主导、文联尽责、协会组织、社会支持、活动开展、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从完善领导与组织机构入手,用好用活政策,落实落细措施,在人力、财力、物力上争取支持,确保文联工作开展有领导班子,有场地设施,有经费保障,有特色活动,坚持丰富多彩的现代文化活动与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融合发展常态化、普及化,打造了具有浩口特色的文艺文化品牌。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屹到潜江市浩口镇文联调研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张士军先后到浩口镇文联视察指导。浩口镇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非遗旅游小镇”等称号。浩口镇文联在2023年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工作会暨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项目年度总结会上作书面经验交流,连续多年被市文联评为乡镇文联优秀单位。
夯基固本,健全的文联组织筑牢基层文艺网络
在市委宣传部领导的重视支持下,镇党委亲自挂帅,将文联工作纳入重要的议程,久久为功抓落实。对辖区内具有文艺专长的人员进行普查登记,将能力强、经验丰富、热爱文艺活动的人员纳入各类文艺协会,作为主要骨干成员,建立健全浩口镇文联组织,下设诗词楹联学会、美术书画协会、音乐舞蹈协会、戏曲曲艺协会、秧歌腰鼓协会、八仙桥文学社6个文艺协会,以及太极拳协会、荆河歌友会、仙桥爱乐团、浩口交谊舞协会、梁家喜铺演艺、叶远萍舞蹈培训中心、飞扬舞蹈培训中心、众仁跆拳道教育等民间团体22个,协会组织发展会员万余人。2023年底,在市文联支持指导下,我们首创成立32个村级文联,落实“九有”标准,做到有班子、有计划、有制度、有活动场地、有办公场所,有展示、有培训、有经费、有档案。近5年来镇文联带领全镇文艺工作者及爱好者,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在集中的活动场所,办公室和每个协会有专人负责,一改过去“散、乱、差”和农村各种文艺活动“单打独斗”、水平不高等情况,使各类演出活动走上“正能量”赛道,让文艺工作者找到一个“温暖之家”,形成了一个畅通的人才网络组织,使得全镇文艺活动开展更加有序。
△浩口镇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创优平台,良好的人文环境打造文艺强大影响力
近几年来,浩口镇委、镇政府己累计投入近百万元,增添文艺设施,完善文艺功能,丰富文艺活动,打造优美的文艺环境。仅2024年就投入25万元,进一步改造和提升文艺阵地,让浩口镇的老百姓更有文艺获得感,满足了老百姓对美好文艺生活的需要。文化站阵地空间,建起了乡镇一流的“浩口文化遗产陈列馆”。将影剧院二楼改造为图书馆,将原图书馆改造成非遗体验馆与文化遗产陈列馆,两位一体,相得益彰。体验馆集作品展示、技艺体验、文创销售、直播带货于一体。麦秆画、江汉皮影、剪纸、草龙、花灯制作技艺同浩口年货、凹耙子、鳝鱼饭、十碗鱼糕等非遗项目共同展示,给文艺骨干搭建起良好的展示平台。同时,我们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强文化阵地周边的美化亮化,增加阵地活动导示牌、宣传牌等亮化工程。现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基本齐全,群众享有的公共文化生活更加便捷,夜游“电影院”、打卡“图书馆”、组团秀“文化陈列馆”“非遗体验馆”、赏“皮影戏”,已成为浩口人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成为大众钟爱的新风尚。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系列改善,全面激活了文联的各项功能,通过华丽变身,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勇于创新,扎实的人才作品不断打造文艺新高地
积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浩口镇的文艺事业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注重文艺培训工作,每年开展音乐、戏曲、舞蹈、文学等培训25期,培训文艺工作者、志愿者、爱好者3000余人。成立文联组织后,我们注重发挥一些文艺骨干、专业人才的优势,文艺演出节目自我创编、自己导演,用身边的人和事,讲好农村发展中正能量的故事。如举办“浩口美食节”“全国春晚示范展演”,创编歌曲《浩口我的梦里水乡》,将潜江民歌改编成广场舞音乐等,都是协会成员自编自导自演,创作出一批“冒热气”“沾泥土”“带露珠”的文艺作品,讴歌时代,服务人民。由潜江市文联、浩口镇政府主办,浩口镇文联承办的“翰墨飘香”书画作品展,共收集浩口镇美术书画协会会员创作的书画作品百余幅。《八仙桥》文学社出版文学杂志12期。
△浩口镇被授予“全国非遗旅游小镇”
矢志为民,丰富的文艺活动绽放基层文艺之花
文联全体成员同心协力、锐意进取,在文学创作、艺术表演等多个领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在活动中注重品牌效应,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浩口镇举办了十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八届广场舞大赛、六届乡村春晚、四届民歌大赛、十一届读书征文与经典诵读,今年举办了曲艺展演、美食节等,均是各类协会组织挑大梁、展风采。现在柳州村的“潜江花鼓”、永兴村的“江汉皮影”、文岭村的“花灯”、樊场村的“采莲船”“蚌壳精”、许桥村的“莲湘舞”、西河村的“诗词协会”等一村一品文化特色格局已基本形成。
来 源|潜江市文联
编 辑|周思邈
编 发|周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