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黔西市文联:“一领四抓”推动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近年来,各市县文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职能,在增活力、促精品、出人才、树品牌上下功夫,在品牌建设、文艺助力乡村振兴、基层文艺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工作成效。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文联的工作经验介绍,供大家交流学习。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文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文联组织“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职能定位,紧扣“做人的工作”这一中心任务,以“一领四抓”工作举措发挥文联的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把广大文艺工作者、文艺爱好者紧紧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组织广大文艺爱好者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以丰富的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递黔西发展好声音、传播黔西发展好故事,用文艺力量提振黔西精气神,展现黔西新形象。
党建引领方向 文艺凝聚力量
文联是党领导的文艺界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文艺工作者的桥梁纽带。黔西市文联成立后,在市文联成立党组织的基础上,推动所属市文艺家协会建立党组织,发挥好党员文艺工作者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各协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加强与互联网协会、电商直播中心、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等组织的联系,壮大“文艺两新”的力量,对各文艺家协会在开展活动时给予资金或项目支持,让文联组织真正成为凝聚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精神家园。截至目前,黔西市登记注册文艺家协会4个,正在开展登记注册文艺协会6个,文艺两新工作室以及企业13家。
△黔西文琴戏登台演出
抓项目推动 力推精品创作
黔西市文联以《贵州省文艺精品奖励和文艺创作扶持暂行办法》《“文艺两新”集聚示范区创建管理办法》等为指导,采取“文艺+产业”“文艺+项目”等办法,发挥文艺界政协委员和文联兼职委员、副主席等工作优势和资源优势,谋划制作出一批文艺项目,以项目推动文艺精品创作;与黔西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工部、文广局、融媒体中心等单位联合申报视听产业园、文明实践、文化传承等多个项目;与各文艺家协会共同推出一批文艺精品,《黔西情》《水西瑶》等歌曲流传广泛,《黔西花灯戏》《化屋打鼓芦笙舞》《素朴金钱棍》等优秀的地方特色节目搬上舞台,《黔西花都》《黔西散曲》《杜鹃诗刊》等一批微刊广泛活跃。
抓办节推广 搭建展示平台
黔西市文联充分发挥文联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围绕“好生活·在黔西”系列文旅活动,举办桃李花节、油菜花节、彝族火把节、苗族跳花坡节、布依族六月六、白族三月三、牛肉粉文化旅游季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艺汇演和水西织梦·锦绣华章——百名绣娘“绣长卷”等活动,通过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节庆、全年精彩不停,让广大文艺爱好者活跃在基层一线。举办活动期间,市文联鼓励和支持文艺工作者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如刺绣、书法、农民画、根雕、剪纸、蜡染等,并在活动现场设置展区进行推广和销售,广大游客和市民可在观表演、赏美景、品艺术中近距离感受黔西的厚重人文魅力。
△送春联活动现场
△“百花齐放写黔西”文艺汇演
抓评奖表彰 构筑创作高地
黔西市文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信息交流、教育培训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全市10余家文化艺术培训机构、文化传媒工作室、电商中心、互联网协会等进行摸底调查,对示范引领作用好、成效突出的个人和单位由市文联按程序申报“文艺两新”集聚示范区,挂牌文艺创作基地,推荐参加贵州省文艺精品奖励和文艺创作扶持等项目申报,推荐参加全省、全国性文艺比赛。施启贵、颜学开、彭艺、杨国安等被推荐为贵州省第六批省级非遗传承人,姚维云被授予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黔西市2025年文艺工作座谈会
抓品牌赋能 展现文艺魅力
黔西市文联加强“一协会一品牌”建设工作,让协会围着会员转,会员围着创作转,创作围着精品转。建立文艺爱好者人才库和新老会员结对帮扶机制和研讨交流机制,通过召开作品分享交流会,构建“选拔-培养-创作-展示-转化”的全周期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文艺人才辈出的良性生态;围绕增黔两地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内容与增城融媒体中心开设《增黔之眼》栏目,与四川省民族文化影像艺术协会联合开展“影像见证乡村振兴”摄影采风创作活动,承办“强基工程——记录乡村振兴·见证美丽贵州”摄影走基层公益大讲堂暨第十二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培训活动等;将黔西名胜古迹、非遗文化等印制在地域公共品牌水西风物产品包装上进行宣传推广,推动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同向发力,不断增强黔西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摄影走基层公益大讲堂活动
接下来,黔西市文联将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整合部门资源力量把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组织、团结、凝聚起来,以手中的笔墨和镜头共同讲述黔西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历史的浓墨重彩和非遗的多姿多彩,让人民群众享受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来 源|黔西市文联
编 辑|邹 晗
编 发|周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