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心得 | 新文艺群体一期杨云鹤:创新要植根于时代土壤
发布时间:2017-12-20 发布人: 字号: A A A

2017年10月25日至11月7日,中国文联首届全国新文艺群体拔尖人才高级研修班(简称“新文艺群体一期”)在北京举办。在培训结束之际,新文艺群体班全体学员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主题,每人完成一篇心得体会,我们会陆续将这些心得体会择优与读者进行分享。此处分享新文艺群体一期学员杨云鹤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心得体会。

我是一名中国画专业创作人员,对于中国画这门具有悠久历史的绘画形式,我以前一直认为保持原汁原味才能体现它的存在价值。在这次研修中,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宋瑾先生在谈到传统音乐如何创新,如何发展的问题上启发了我,原汁原味的优秀传统需要保留,但也要顺应时代进行创新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八个字就说明既要原汁原味地保存传统初心,也要有创新,有发展;既要对优秀文化传统有自信,有敬畏,又要站在历史发展的潮头,顺应和推动文化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上也曾影响世界的发展。中国画艺术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集中代表,它在古代就被东南亚国家及世界其他各国学习,曾直接影响了日本绘画的发展,也影响了西方现代派绘画。然而在一段时间里,我们一些人对本民族文化信心不足,产生怀疑,甚至发生过否定、颠覆的文化虚无主义思潮。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是中华文化在自身发展中遇到外来思想意识的冲击和挑战。当代的中国已经走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中国传统文化讲品味,讲格调的精神追求必然要回归当代。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各个时期都涌现出不少艺术大师。如何在新时代创作出具有震撼力的优秀作品,从而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是摆在每一位艺术家面前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记录是为打破而存在的!”艺术作品在精神追求上要保持“初心”,而在艺术形式上又要大胆出新。我认为,处理好继承传统和大胆出新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国画艺术发展的正道、大道,故步自封和历史虚无主义都是要不得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道:“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这给我们指出了传统文化在当代如何创新,如何发展的根本方向。

创新不光是在手法上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植根于时代土壤,在思想上要有创新性思维。中国画在古代有王维提出的意境说,赵孟頫提出的要有士大夫气,董其昌倡导的南宗文人画等,这都是他们在其所处的时代里提出的创新性思维模式,引领了很长时间的中国画发展。新文艺群体班这十二天的课程让我打开了眼界,各门类的专家学者教授了我们很多艺术处理手法,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领域的同学分享了自己的创作体会,也给了我很大启发。艺术是相通的,多方位的艺术融合也许是创新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方法。

艺术的真谛是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而不能只停留在做表面文章上。在今后的时间里,我更要充满真情和激情地对待创作,心无旁骛,做有情怀、有担当的艺术家,心怀天地大我,强化精品意识,争取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辈的优秀作品。

文 / 杨云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