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心得|新文艺群体七期高喜顺:守正创新 求真务实
中国文联第七期全国新文艺群体拔尖人才高级研修班为期19天的学习结束了,衷心感谢青海省文联的推荐,让常年漂泊在外的我感受到了家乡组织的温度。感谢中国文联给予我宝贵的学习机会,本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在此,浅谈两方面的学习体会。
一、守正与创新
在这次培训中,除了各文艺专业的学习安排外,思政理论的学习更加让我印象深刻。通过思政专题讲座和每天晨读,让我深入了解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深刻认识到了提高政治站位与推动文艺创作的内在关联。
如何准确理解把握文艺创作的意识形态导向,对创作者来说尤为重要。我参加过很多次培训,这次培训后,对意识形态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我深刻认识到,正确的意识形态会鼓舞人、激励人,引领我们向上向善的发展,我们必须牢牢坚持;反之,错误的意识形态缺乏对个人、对行业、对国家的责任感,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在学员讲坛交流分享
我在学员讲坛分享的主题是“群像、人物、守正创新”。“守正创新”不仅仅是我创作的理念,更是为人的理念。“守正”守的是什么?我认为是我们作为文艺工作者的“正气、正道、正心”。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是用作品来说话的,而作品表现的意识形态,来自于作品背后的人。“守正”的根本,在于人一定要正,观念要正。先守得住正,才能谈创新。它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简单的四个字,需要我们文艺工作者一生去坚守。
培训结束前的几天,我们高研班召开了“守正创新 担当使命”主题座谈会。参会的中国文联领导和各位同学对这个主题的阐发与思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守正与创新的深层含义和关联。它不仅关乎我们的创作,也关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结合个人创作,这几年来我的一个切身体会是——不管是创作家乡本土的悬疑、科幻类作品,还是创作京味、非遗类作品,都离不开“守正创新”思维和能力。而如何将对当下社会热点、时事热点、民生热点的观察思考,融入到文艺作品当中,对我们“守正创新”的思维和能力提出了持续的挑战。这是需要我们每一个文艺工作者深思的时代命题。
二、求真与务实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雄狮少年2》,颇有感触。剧情中的“求真武馆”立意在于求真,而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座右铭。矢志求真,并不简单,因为选择真实地面对各类人与事,有时难免会受到非议或者说让人不悦。而在这次培训班中,我却有幸结识了一群敢于真实表露自己的可爱同学。
在研修班安排的学员讲坛、剧目创排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一个情况便是想法不统一,大家各抒己见,热烈讨论,不断碰撞出思想火花。文艺百家门类各不同,是需要去碰撞的。求真需要我们拿真心去换真心,把遇到的问题、困惑、想法都放在桌面上。我喜欢这种真实的氛围,大家都能真实地、直接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剧目创排的汇报演出中担任技术支持
而从边发吉、苏丹、周莉亚等诸位名师的授课,以及各个专业举行的分论坛讨论中,让我最受触动的另一个关键词就是“务实”。如这次深入安排学习的作品《只此青绿》,从舞剧到电影,从台前到幕后,从导演到演职人员,务实的精神在每个人、每一个环节无处不显。正因如此,它才能带给每一个观众惊喜与感动,唤起每一个创作者深刻的共鸣。用务实的态度追求真实的表达,我想是每一个文艺从业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这也是我此次参训最大的感悟和收获。也许我们在岁月的洪流中,会不经意间失去了本心。总有人说,“要拐弯去看待问题,不要太直接……”但我们不能忘记提醒自己,决不能丢掉人的本色。求真务实地面对,是人生路上最轻松的方式。
△与授课老师周莉亚合影
拔尖人才高研班,何为拔尖?培训结束后的这几天,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以为,拔尖不仅在于作品和个人斩获的荣誉,更在于作品展现的文化价值和个人担负的社会责任。
我也时常在想,作为一个青海籍的北漂,一名文艺工作者,我该如何通过创作服务自己的家乡?近些年来,我一直在边思考边实践。比如2012年刚入行的时候,我连续四年拍摄了多部以青海为题材的微电影作品;创作了多部以青海为题材网络文学和电影剧本;在其他创作中,或以青海人物入画,或以风物入画,想让更多人通过我的作品认识我美丽的家乡。这一次的培训后,我深感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守正创新,求真务实。愿将所学所得,归于作品。
撰 稿|高喜顺
图 片|高喜顺
编 辑|许文彬 段佳美
编 发|周思邈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