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心得|沙剑峰:用“时代思维”为艺术创作赋能
编者按: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文联人事部、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联合承办的中国文联“名家传艺——新时代文艺英才培养计划”、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新时代舞台艺术创作人才培训”第一次集中培训已结束,学员们总结自己参训时的收获与体会,撰写了学习心得。
今天与大家分享培训班四组组长、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演艺与教育学院教师沙剑峰的研修心得。
△沙剑峰
此次完成“新时代舞台艺术创作人才培训”第一次集中培训的学习,我不仅收获了前沿的艺术专业知识,更对“艺术创作如何回应时代”形成了系统思考。其中,“用‘时代思维’为艺术创作注入新动能”,成为我最核心的学习体悟。
认识奠基:数字思维——“时代思维”的核心内核与融合根基
在当下技术迭代的浪潮中,“时代思维”并非抽象概念,其最关键的落地形态,我认为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艺术总监沈晨老师在《数字戏剧的创意与应用》课程中强调的“数字思维”。这一概念的提出,彻底扭转了我对“技术与艺术关系”的固有认知,即它绝非“用技术炫技”,而是“让技术温情服务于艺术的叙事与情感本质”。
△沈晨老师授课
沈晨老师指出,AI、数字媒体等技术的价值,在于成为艺术创作的“思维延伸”而非“附加工具”。例如,用AI分析传统戏剧的叙事逻辑,可精准找到剧情与当代观众情感的契合点;借助数字投影构建动态舞台空间,能让传统戏曲的“虚拟意境”转化为更具沉浸感的视觉体验。这种“以艺术为核心、以技术为支撑”的思维模式,让我明确:数字思维是“时代思维”的内核,它要求创作者跳出“技术堆砌”的误区,将技术融入艺术表达的底层逻辑,让传统艺术在数字时代重焕生机。
路径拓展:科技赋能——“时代思维”的实践延伸与边界突破
如果说数字思维是时代思维的基础框架,那么对新兴科技的敏锐洞察与大胆运用,则是其向外延伸的实践路径。清华大学米海鹏教授的《机器人融入舞台表演的技术方法与设计思考》课程,便为我展现了这一路径的无限可能。
△机器人创意融合舞蹈
机器人登上舞台,绝非简单的技术展示,而是为艺术创作开辟了新的表达维度:它既能通过精准的机械动作与演员形成“人机互动”,构建传统表演难以实现的节奏与视觉冲击;也能凭借非人类的造型与运动逻辑,塑造极具象征意义的舞台形象(如代表“科技力量”“未来愿景”等抽象概念)。米教授的案例让我意识到:时代思维的本质是开放与探索,它要求创作者主动关注科技发展前沿,不断寻找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共振点,通过技术创新打破艺术形式的固有边界,满足观众日益多元的审美期待。
案例印证:《先声》创新——时代思维“破与守”的生动诠释
△李春燕授课
理论认知与路径探索的价值最终需在实践中落地。我们观摩的李春燕导演的杂技剧《先声》,正是“时代思维如何赋能传统艺术”的完美范本,其核心在于李春燕导演总结的“破”与“守”的平衡智慧,这恰恰是时代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核心方法论。
所谓“破”,是打破传统杂技“炫技至上”的局限:不再将表演停留于“单项技巧展示”,而是通过完整的叙事逻辑、饱满的人物情感塑造,将杂技升级为“有故事、有温度”的综合舞台艺术。例如,剧中诸多高难度技巧均为剧情量身设计,如“雨中攀爬”技巧与“革命者突破封锁”的剧情紧密结合,让技巧成为情感表达的载体。所谓“守”,是坚守杂技艺术的核心魅力:所有叙事与技术运用(如声光电的配合、电影手法的借鉴),始终以“杂技技巧”为根本,从未偏离“技与艺的统一”。
《先声》的成功印证了时代思维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唯有在“守本质”的基础上“破形式”,才能让传统艺术既保留核心魅力,又具备时代质感。
体系升华:多维赋能——培训班启示下的“时代思维”完整图景
如果说单门课程与观摩让我触摸到时代思维的局部碎片,那么培训班的整体设计,则让我构建起对时代思维的系统认知。它不仅包含数字思维、科技融合等技术维度,更涵盖文化立场、市场洞察、价值导向等多重内涵。从课程体系来看,此次培训实现了“四维融合”:
一是理论与实践融合:既有沈晨、米海鹏等专家的理论引领,又有《杜甫》《先声》观摩的实践对照。二是艺术与时代融合:既深耕舞台艺术的创作规律,又融入国家发展的时代素材,强化“艺术为时代发声”的意识。三是审美与思想融合:既接受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熏陶,又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明确艺术创作的价值方向。四是创作与市场融合:既探讨艺术创新的路径,又分析文艺市场的需求,避免曲高和寡的创作误区。
这种全方位的课程设计让我顿悟:真正的时代思维是一种系统思维,它要求创作者兼具技术敏感度、文化自信心、市场洞察力和价值判断力,在立足时代需求、扎根文化根脉的基础上,实现艺术创作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
此次学习让我清晰界定了“时代思维”的内涵:它是一种以顺应时代、服务人民为核心,融合数字思维、科技视野、文化坚守与市场意识的综合性创作思维。未来,我将以此次培训为起点,在创作中践行“破与守”的平衡之道,让技术为艺术赋能、让传统与时代共振,努力创作出更多贴合时代、打动人心的舞台作品。
撰 稿|沙剑峰
编 辑|刘怀彦
编 发|周思邈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