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七期吴可畏指挥山东合唱团获“第八届海峡两岸合唱节”金奖
发布时间:2015-10-21 发布人: 字号: A A A

10月2日至8日,由台湾海峡两岸音乐交流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知名品牌赛事“第八届海峡两岸合唱节,经过3天比赛和4天巡演,在台湾的花莲、台中、新北、台北等城市落下帷幕,而由中青七期校友吴可畏担任指挥的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合唱团获得成人组金奖第一名。为此,研修院特请吴可畏撰文,分享他对海峡两岸炎黄子孙间同宗同源、情谊血浓于水的感悟以及未来优秀合唱团队发展趋势的思考。

回顾本届合唱节期间在台湾各城市比赛、巡演的点点滴滴,笔者深感合唱艺术在架构起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友好情谊方面所起到的巨大桥梁作用,深感华人合唱从歌咏时期到圣咏时代的日新月异,更深感两岸同宗同源、血浓于水的温情暖意……

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合唱团合影


一、交流之情——搭建两岸感情沟通的艺术桥梁

始于2008年的海峡两岸合唱节,历经第一届“放歌海西”、第二届“相约台中”、第三届“汇聚福州”、第四届“相约新竹”、第五届“和谐之声”、第六届“为了艺术为了爱”、第七届“同圆中华梦”的肇始、延展、拓深,直至第八届再次“为了艺术为了爱”,有130支海峡两岸优秀合唱团同台献艺,更有超过180支合唱团在和谐之声中体验到了友情与亲情的弥足珍贵。正如赛事组织者之一郭孟雍先生写到的那样:“藉合唱节‘以歌会友,搭建交流平台’,藉歌声‘寻找熟悉的心情,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藉观摩比赛‘了解两岸合唱异同,累积成功经验’,是一路走来不曾改变的心愿!8年了,这种感觉一直都在,从来都不曾忘怀;已经8年了,是一种‘爱’的力量延续着一路走过来的热情,这真是一条用爱铺着走过来的路呀!”

演出现场

二、未来之趋——作品、声音、舞台表现的三位一体成为打造优秀合唱团队的核心三要素


中国合唱近十年来经过青歌赛、金钟奖、群星奖、国际合唱节等各种重大合唱赛事的淬炼锻造,在专业层面已经摆脱了歌咏时代的束缚,进入了探究音色、把控风格、多元呈现的纯正合唱时期,由此带来的便是对于合唱作品、队员演唱、舞台表现在更高层面上的精尖要求。从第八届海峡两岸合唱比赛的整体赛况及巡演过程来看,这一趋势愈加明朗化,具体来看:

首先,可以准确驾驭古今中外不同风格作品将成为衡量一支合唱团音乐修养的决定性因素。在本届海峡两岸合唱节上,包括巡演团队在内总共23支合唱团中,有80%的团队作品中含有西方宗教作品以及歌剧、音乐剧风格的合唱选段,相比于十几年前国内合唱作品选择的革命性、气势性,当今国内合唱作品的选择已经越来越融入国际主流,以寻根探源为指导思想去纯正演绎西方合唱作品正成为越来越多合唱团的审美起点(原因很简单,合唱起源于西方宗教,以此为起点进行合唱训练尤其是音色和修养的训练,自然是正选),这一点在本届合唱节上得到了有力佐证,令人欣喜。比如,笔者指挥的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青年合唱团正是凭借着对多首西方宗教合唱作品以及歌剧选段的精彩演绎获得了评委的高度认可而最终夺冠的。

除了西方合唱作品之外,民族地域性作品也在另一个纬度上考量着合唱团的实力,在本届合唱节上,西南少数民族风格的《水母鸡》《撒里罗》《春天来了》,豫剧特色的《说说心里话》,西域风情的《火妖之舞》,台湾原生态的《寻找狐狸洞》《西北雨直直落》等作品均以浓烈的民族音乐语言去雕琢着多声部或绚烂、或细腻、或奔放、或神秘的质感表现,令人过耳难忘。当然,经典作品如《草原夜色美》《龙的传人》等,流行歌曲改编的合唱作品如《橄榄树》《想你的365天》《天空》等也从多个侧面为合唱团选曲做了风格上的有益补充。

 演出现场

其次,“合唱音色概念”日益成为一支合唱团水平优劣的试金石。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内的合唱深受前苏联风格影响,强调声音的洪亮、豪迈,有时甚至不惜以“喊”的状态去配合宏大气势,笔者称此为“专业(业余)歌咏”,而非“专业合唱”。令人欣慰的是,近十年来随着专业合唱团队的转型升级,并以示范性作用带动群众合唱向艺术层面不断迈进的前提下,“轻声高位”、“质感集中”、“消弭换字痕迹凸显歌唱流动性”等合唱音色理念已成为共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本届合唱节评委们的打分标准与之密切相关,通俗来讲,凡是遵循这些音色理念的团队基本上都在前列,反之则排名靠后,这也是对那些只注重处理作品的轻重缓急、强弱快慢而忽视合唱团音色训练的指挥们的一种警示和提醒:正确的音色概念是训练一支合唱团的首要任务!

 吴可畏指挥合唱团

再次,在保证音乐表达质量的前提下,适度的舞台形体表现可以成为演唱的有益补充。本届合唱节上,几乎所有的队伍都准备了带有肢体动作的欢快作品,这也愈加成为今后合唱团队舞台展现的一种趋势:除了听觉享受,还要有视觉冲击力。不过,形体设计总归是一把双刃剑,效果好了是锦上添花,效果不好便是画蛇添足。那么如何判定效果好坏?归根结底还是要在保证声音音色质量、音乐表达精彩准确的前提下去适度配合肢体动作,否则就是喧宾夺主。实际上,本届合唱节上有不少团队便是在声音概念、音乐表达还没解决的情况下,盲目添加舞台表演而显得凌乱繁杂,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观山东的《幽默的喧嚣》、河南的《说说心里话》、新疆的《火妖之舞》,由于其音乐层次的处理细腻,音色概念准确,再辅以形体动作时便取得了让人赏心悦目的效果。

唐代诗人韩愈曾在《听颖师弹琴》写道:“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哗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是一段听众对音乐心里感受变化的精彩描述,将其类比到当今合唱,又何尝不是如此?一支优秀的合唱团如果可以把一首经典合唱作品演绎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听众在共鸣音乐情绪欢悲喜忧的忘我过程中便会达到“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的移情状态。笔者期望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华人合唱团登上世界舞台,用和谐之声去赞美表达、感动听众,“为了艺术为了爱”,祝海峡两岸未来的合唱事业“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作者:吴可畏

校友简介

吴可畏,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七期校友,山东省文艺创作研究室副研究馆员、山东省音乐家协会秘书长。作品《对花》获第十四届全国音乐作品创作文华奖优秀奖;《齐鲁风情》获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作品类优秀奖;《新绣荷包》获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音乐类“群星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