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 | 策展二期田予冬:“赏石艺术”的时代需求
发布时间:2016-08-19 发布人: 字号: A A A

2014年11月,“赏石艺术”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中国观赏石界的标志性事件,也为中国赏石事业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国家背书。

中国的赏石文化源远流长,从古代神话传说到诗、词、歌、赋,再到中国传统四大名著,都有非常多的与石头有关联的内容。从这些关联可以看出,中国的赏石文化自古而有,博大精深。

陶渊明与“醒石”。相传,陶渊明住宅旁边的菊丛之中,有一块如砥的大石,纵横各有丈余,令他格外喜欢。这位大诗人每逢贪杯喝醉了,便蹒跚走到大石旁边,然后坐卧其上。此刻,他往往在赏菊之余,诗兴大发,写下一首首耐人寻味的诗篇,后来,他感到这块大石能让他醒酒,能让他提神,又能让他诗思泉涌,于是对这块大石充满了情意,便给其起名“醒石”。

米芾拜石。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米芾初入州廨,见奇石便“呼为兄弟”,见之三拜九叩,“米颠拜石”一直传为美谈。他曾在涟水为官,因当地毗邻美石产地———灵壁县,因而米芾藏石很多,上佳石子,他一一品题其名,藏于雅斋,“入玩则终日不出”。遇有石中珍品,他便藏于袖中,随时取出观赏,谓之“握游”。因他的字是"元章",所以米颠拜石也称元章拜石。


从历史上讲,米芾、苏东坡、宋徽宗、陶渊明等大艺术家都是“赏石迷”,文化与赏石曾有过紧密的结合;但近现代以来,时代的更迭与社会的变迁,割裂了赏石艺术与传统文化领域的联系,使得几十年来,文化领域百花齐放,名家辈出,但赏石界却鲜有“大匠”闻世。

这其中,有社会变迁的外部原因,也有赏石圈内部长期缺乏有效组织,缺少强力正面传播赏石文化的氛围的原因。

时势造英雄,“赏石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在整个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中,需要重新焕发她独特的魅力,在当前国家大力倡导宏扬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也给予了“赏石艺术”广阔的发展空间;时势也需要英雄,继承和发扬“赏石艺术”,需要我们策展人去努力开拓、勤勉耕耘,为祖国文化的传播与繁荣施展各自的才华。


校友名片

田予冬,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策展二期学员,国石(北京)网络有限公司文化民展中心总监。曾长期在媒体从事采编工作,现致力于传播中国观赏石文化。最近的策展计划是在“8.30全国赏石日”在北京国家展览中心举办“首届神州米芾杯”书香赏石博览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