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艺群体八期|陈振濂、高建平为学员授课
发布时间:2025-10-21 发布人: 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 字号: A A A

10月17日,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国文联副主席陈振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先后为新文艺群体8期学员授课。


△陈振濂授课


10月17日上午,陈振濂《“守正创新”——书法作为“艺术”的审美史·学科史·创作史·展览史》为题作专题讲座。授课围绕知识、思想、实践、创造四个关键词展开,结合对古今书法与篆刻经典作品的细致分析,陈振濂系统梳理了书法发展史中“书法美呈现”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即“书写”时代“以用代美、用中有美”,“书法”时代“以美引领书写、书中有美”,及至作为“艺术”的书法时代“书法是艺术创作,强调创造力”。他强调,书法需“守正创新”,一方面需要寻找书法的正脉,以古代经典为核心;另一方面也需要有“书法学学科”“书法美学”“书法启蒙教育的‘审美居先’”等理论准备。针对当前书法创作展览中存在的有“作”而无“创”、有“展”而无“览”问题,他指出,这些现象背后最重大而根本的问题是“检验书法艺术成功与否的当代标准是什么?”对此,他提出了创作行为验证、作品要素评价和展览效果检测三个标准及相应的指标。授课的最后,陈振濂对学员提出期望。他强调,作为各艺术领域的优秀人才,要不断开拓视野,用新理念、新思路大胆创新与探索,冲向各自艺术领域的“高峰”。


△高建平授课


10月17日下午,高建平为新文艺群体8期学员作《现代艺术与艺术概念》专题讲座。讲座伊始,高建平引用了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中所提到的一个观点:“没有大写字母A开头的Art(艺术),只有艺术家(artist)”。这一观点引起了很大争议。对此,他强调要回归历史语境,面对其所阐述的“事实”时需要有“为什么”“由何来”等一系列学术追问。通过对中西方艺术概念词源学的追溯,高建平细致分析了艺术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历史变化。高建平指出,现代艺术体系的形成,奠基于18世纪中叶,夏尔·巴托在《归结于统一原理的美的艺术》中,首次提出了“美的艺术”这一概念,推动了“艺术”与“工艺”(craft)的区分,其不仅适应了专门教育机构发展的需要,还促进了新型艺术研究部门的形成。面对当代艺术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面临的诸多挑战,高建平认为,艺术要回归到对人的感性需要上来,感性的广义的美仍然是艺术的必要条件,在新条件下重建艺术与美的关系,是时代之需。




摄 影|邹   晗

编 辑|邹   晗

编 发|李   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