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鹰:中国式舞台意象的现代表达
发布时间:2017-04-01 发布人: 李月 字号: A A A

3月29日上午,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话剧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著名戏剧导演王晓鹰为中青11班、12班学员带来了一场名为《中国式舞台意象的现代表达》的讲座。

王晓鹰在授课中

王导先用精炼的语言介绍了他对艺术的理解——真正的艺术,是“发自内心深处,抵达内心深处”,也即是发生在创作与接受之间的心灵对话和深刻交流。他表示,只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浸透其中,戏剧演出才会产生真正的“意向”。

那么何为中国式舞台意象?中国式舞台意象是指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元素、手法、意境、美感基础之上的整体性的舞台意象。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包括戏剧、绘画、书法等,尤其是中国戏曲,通篇浸透着中国艺术的意韵,整体传递着中国文化的美感。

随后,他以自己的几部作品来具体阐述中国式舞台意向的现代表达。以《霸王歌行》为例,《霸王歌行》中尝试使用中国传统艺术的多种元素和语汇与现代话剧表演结合,古琴现场演奏,在宣纸上制造中国绘画式的渲染效果,京剧演员以京剧唱念做舞的方式与话剧演员同台表演,交流碰撞,通篇充满了中国式舞台意象。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戏中“别姬”一出。舞台上有几个玻璃盒子,其中一个盛着水,在演出过程中水由透明变成红色。扮演虞姬的女演员一边演唱着脍炙人口的歌曲,一边舞蹈,白袜沾到血水,踩在铺满地面的宣纸上留下一串红脚印。该场景既有中国艺术的意韵,又有现代美术的造型感。表现项羽自刎乌江时,演员高声诵读一千多年后李清照的诗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红似鲜血的液体喷涌而出,直至将悬挂的宣纸渗透,诗还在继续读,血还在继续流,最后怦然落地,视觉效果极强,同时富有中国绘画神韵。强烈的情感和诗意象征一目了然,诗画意象直击人心。

授课现场

任何文化都是以人为本,戏剧中的文化是以人的深刻甚至惨烈的生命体验来表达的。话剧《伏生》中,伏生以单薄的个体生命担起沉重的文化责任,而他的选择却是以自己的亲人牺牲为代价。他难以承受心中无法排解的情感折磨和道德控诉,这是一种生命无法承受之痛,但他不能一死了之,否则之前的惨剧都将成为无谓的牺牲。为了他的满腹诗书,他必须活下去。因为只有伏生在,书才不会亡。这种痛楚,这种惨烈,这种为了文化信念将自己送上祭坛的精神牺牲,形成了《伏生》最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这个作品将极端的外部冲突转化为人物的内心冲突,最大限度发挥了话剧的艺术特长。《伏生》并不是一个关于两千多年前如何传承古代文化的故事,本剧借此表达的是对现代文化观念的思考和感悟。《伏生》传递了这样的文化观:文化不是时势的附庸;文化不能只有一元;文化与人的生命联系源远流长。

王晓鹰与学员交流

讲座引起了大家的思考,课后交流的气氛非常热烈。“生活中有很多快乐,戏剧能带给我们深刻的快乐。”讲座的最后,王导用这句话与学员们共勉。

✎中青11班四组 李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