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洪亮:入境——谈中国艺术的展示与传播
发布时间:2018-07-10 发布人: 字号: A A A

6月30号,由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以“入境—谈中国艺术的展示与传播”为题,在中国文联第十三期全国中青年文艺人才高研班作了精彩讲座。

吴洪亮授课中

吴洪亮认为,中国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和西方艺术不同,所以它在展示与传播时面临严重困境,即西方的展览模式很难体现出中国审美的深厚意韵。他认为,在中国艺术的展示与传播中,应该更具开创性,于是他提出了“入境”的理念。 

吴洪亮以“人生若寄”、“徐悲鸿眼中的齐白石”等展览为例,阐释了在展示与传播中的“时空入境”。他认为,展览应该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展开,让观众得以在时空的节点中抓取独立于历史的生命感动。历史的现场包含着历史的逻辑,而注重切入历史的现场,就使得展示具有更多的活性,展示和传播就恰如观一出戏剧,因为引人入胜,从而感人至深。

授课现场

在构思周思聪《矿工图》的展览“大爱悲歌”时,吴洪亮则专注于“情感入境”。他和他的同事们经过反复深入思考,认定这个展览“悲怆”是基调,“大爱”与“大美”是真正的旋律。悲剧是深沉的,深沉是美的极致,而美则是一种照耀人生苦难的光明。悲与美共生、冲撞、互补、辉耀,这就是蕴藏在绝望背后的神奇微笑。于是他们便以枕木、煤炭块来还原现场、用光影叠加出矿井下的悲怆之美。从而使《矿工图》组画在展示中成为了一座悲怆的纪念碑,给观众以“用心咬住泪水的感动”。

此外,吴洪亮还创新出“穿越入境”的展示与传播方式。在古代题材“自沧浪亭”的展览中,他认为,园林不只是安放身的,而是安放心的,于是他注重“径、澄、见、宜”展览布局,提出“不言、慢行、静观、遐思”的观展状态,让观众以古人的方式来游心骋怀,从而使得中国艺术的展示方式有了“自传统向未来”。

总结来说,吴洪亮所提出的“入境”,是他对中国艺术展示与传播方式的深入研究和创新,是在对展览主题进行抽丝剥茧的深入分析和全身心投入体会后凝萃的艺术甘露。“入境”不只是追求对展览环境的设计,对展厅气氛的渲染;而是通过时空穿梭,影像迷叠,让人在恍若隔世的情景中,与东方艺术灵魂的悲喜重逢,如此颠倒梦想而又如此自然而然。这一切的一切,便是以“真”的方式开启“美”的到来。

吴洪亮课后与学员合影留念

作者 | 中青十三班 刘忠俊

编辑/摄影 | 教学科研处 于跃

导师简介

吴洪亮,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齐白石纪念馆馆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建设部城市雕塑建设与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副秘书长,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