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人一期 | 陈燕婷:民间音乐资源的当代发掘——以南音为例
发布时间:2021-05-28 发布人: 字号: A A A

       5月26日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燕婷受邀来到中国文联第一期舞台艺术制作人高研班(简称“制作人一期”),以“民间音乐资源的当代发掘——以南音为例” 为题为学员们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赏析课。

陈燕婷授课

       民间音乐演奏与艺术音乐演奏虽然各有各的美感,然而民间音乐所散发的淳厚乡土气息与民族特色,却是艺术工作者在创作中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陈燕婷在理论讲解过程中穿插播放了郭文景的《蜀道难》、林毛根的《柳青娘》、谭盾《地图》系列作品中的傩戏与哭歌等大量音乐作品,也播放了一些传统曲目的不同现代演奏版本和改创失败的案例,大家深切体会到艺术音乐工作者对民间音乐资源的利用十分考验其本身的艺术见地和水准。传统音乐是鲜活的生命体,它生长于土地、天光、水、空气、大自然中,好的当代作品应充分尊重传统音乐的文化基因和呈现方式。

授课现场

       陈燕婷重点向学员们介绍了被喻为中国传统音乐“活化石”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从历朝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出,南音保留了古老的形制及演奏的乐器构成。南音是以拍板、琵琶、三弦、洞箫、二弦、嗳仔、曲笛以及四宝、响盏、狗叫、双铃等小打击乐器演奏,以闽南语演唱的乐种体系,主要流传于泉州、厦门、漳州等闽南地区,并随着闽南人的足迹传播到香港、台湾、澳门、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授课过程中,陈燕婷辅以来自民间的南音演奏作品,让学员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什么是民间音乐,什么是艺术音乐作品。陈燕婷反复强调民间音乐与舞台音乐并无好坏之分,只是欣赏视野与观念的不同。相较之下,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语言的流失以及欧洲中心主义在学院系统的泛滥才是当下需要去深思的问题。

       最后,陈燕婷分享了对待民间音乐资源的经验,即“心怀敬畏、厚积薄发、不耻下问、谨慎创新、注意保护”,并以一句“向民间音乐致敬”结束了本次授课,令学员们深深敬佩其高尚严谨、饱含热情又实事求是的学者风范。

学员与陈燕婷合影

       授课老师简介陈燕婷,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四期校友,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完成专著:《南音北祭——泉州弦》(2008,获2014年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优秀奖);“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安海嗦啰嗹》(2012);博士论文《南音乐感研究》(2016,获评“中央音乐学院2016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彩图版《古乐南音》(2018,获中国艺术研究院2019年优秀科研成果奖)。在各大刊物发表论文80篇。

撰稿 | 二组学员马榕

编辑/摄影 | 文艺研修院 邹晗

编发 | 文艺研修院 姜妍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