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传艺舞台班|张珂:光影证史,人民叙事——电影《南京照相馆》创作谈
8月19日下午,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领军二期校友、电影《南京照相馆》编剧张珂以《光影证史,人民叙事——电影〈南京照相馆〉创作谈》为题为学员作案例教学。授课聚焦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创新表达与历史担当,通过解析电影《南京照相馆》的创作实践,探讨了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融合,以及如何通过平民视角重构宏大叙事。
△张珂授课
张珂首先以电影《革命者》《金刚川》《志愿军》等作品为引,指出历史题材创作需突破传统宏大叙事框架。接着他以电影《南京照相馆》为例,强调“微观个体命运折射宏大历史”的叙事策略:通过照相馆这一小切口,以照片为线索串联起平民群像的命运网,实现“以小见大”的情感共鸣。
在人物设计上,电影《南京照相馆》摒弃脸谱化反派与英雄主义套路,通过塑造邮差、演员、照相馆老板等多元职业的普通人群像,展现他们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与觉醒。张珂特别提到:“技术性解决是第一步,隐喻从一开始就应该存在。”例如,底片既是罪证载体,也是象征历史真相的浮现过程;反派的设计超越泛人性论,直接揭示了军国主义的系统性罪恶。
针对历史题材创作中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平衡难题,张珂提出“要在坚实史料基石上以艺术匠心重构现场”。他在分享创作方法时强调,创作团队在前期研读了几百万字史料,涵盖正史、口述史与生活史,尤其注重器物、习俗、语言等细节的真实性。“一把斧头、一首童谣、一件旗袍,都是构建历史沉浸感的关键。”
张珂认为,当前历史叙事亟需打破西方中心主义视角,“用中国电影发出中国声音。”电影《南京照相馆》通过平民集体抗争的叙事,践行“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理念,以中国美学表达、传递反法西斯主义与守护真相的核心价值。
讲座最后,张珂总结道,历史编剧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更是历史精神的转译者和文明对话的搭建者。面对短视频等对深度叙事的冲击,创作者更需坚守“创作与观众共振”的原则,通过情感化、人性化的表达,让历史照进现实,真正实现“光影证史”的文化使命。
△授课现场
撰 稿|孙国毅(学员)
摄 影|邹 晗
编 辑|邹 晗
编 发|周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