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艺群体一期王欢:延续中华文化血脉 实现民族文化复兴
发布时间:2017-11-20 发布人: 字号: A A A

 2017年10月25日至11月7日,中国文联首届全国新文艺群体拔尖人才高级研修班(简称“新文艺群体一期”)在北京举办。在培训结束之际,新文艺群体班全体学员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主题,每人完成一篇心得体会,我们会陆续将这些心得体会择优与读者进行分享。此处分享新文艺群体一期学员王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心得体会。

王欢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长达五千年的历史征程,中华民族上下而求索,通过自身艰苦卓绝的奋斗,用民族自强不息的坚韧,创造出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积淀、传承、打磨下,给我们留下了熠熠生辉的、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时光的年轮转至今天,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巨大冲击,中华传统文化也面临尴尬的境地:是全面继承还是创新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目标和任务,在系列重要讲话中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不同视角、不同层面的丰富论述,指明了新形势下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精辟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面对中华传统文化要以积极的态度去认真汲取其中所蕴含的精髓,并进行借鉴和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继承的同时也提醒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这是从批判的视角去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糟粕性的东西。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正确对待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中华文化重新焕发出生命力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作为艺术工作者,尤其应该延续中华文化血脉,并从历史传统中获取丰富的养料,努力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首先,我们要发现时代之美。要将我们所处时代的特点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融合、打磨,创作出具有时代特点和时代内涵的好作品。使其焕发出创新的生命力,并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推广,加强艺术作品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其次,我们要面向世界,继往开来。我们要去学习、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有益成果,以创新的思路创作出具有创造性的艺术作品,实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世界的文化精髓的相互交融的创造性发展。

再次,我们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用高水平的艺术作品振奋民族精神。艺术工作者要坚定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高度信心。

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选择,这也给我们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我们要坚持文艺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要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创作出可以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

第二,我们要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靠拢,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

最后,当代中国需要中华传统文化,世界文明同样需要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我们要将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来的精华进行现代创新化的呈现,要把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复兴伟业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文 / 王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