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心得 | 海外八期王佳:让生活走进艺术,将艺术融入生活
发布时间:2019-02-28 发布人: 字号: A A A

       2018年10月26日至11月17日,“2018中国文联赴美视觉艺术策展人高级研修班”(简称海外八期)顺利举办。研修结束后,学员们整理笔记、查阅资料、结合自身工作,提交了主题各异的研修心得。为使此次海外研修成果惠及更多校友,我们特选取部分精彩内容与大家共享。今天分享中国文联国际联络部王佳的研修心得。

学员王佳向授课老师赠送礼物

       2018年10月26日至11月17日,我作为学员参加了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审核、中国文联国际部和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共同举办的“2018中国文联赴美视觉艺术策展人高级研修班”(简称海外八期)。

       在两天的国内预培训和21天的境外培训中,通过教师授课、现场教学、小组研讨等不仅注重学术性、系统性,还重视参与度和分享度的教学方式,我对美国艺术类非营利机构的运营管理、视觉艺术策展的现状和模式、青年艺术家的成长发展方式等有了初步认识。海外研修从时间上分为纽约两周、华盛顿一周,从形式上主要分为课堂授课和现场教学,从内容上主要分为策展能力培养、艺术机构运营与管理、博物馆藏品赏析等。作为一名文艺管理工作者,此次研修班对提升综合判断、学术水平和传播推介能力有重要作用。

       此次研修,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艺术已经深入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很多小镇甚至社区都有艺术中心,这些艺术中心均为非营利机构,在几名甚至1名工作人员的维护下,为社区居民提供展览、艺术培训、艺术交流等服务,这些服务扩大了艺术的影响力。

       如新泽西视觉艺术中心,它由几位艺术家初建,用以展示自己的作品,随着规模扩大,开始展出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并通过为居民开办艺术课程等方式扩大影响。同时,以艺术为媒介,通过情感式教学帮助移民和难民提高英语。

       再比如位于南桔镇的皮埃罗画廊,该画廊规模很小,只有一名兼职的工作人员,每年的运行经费仅9000美元,主要展出当地艺术家的作品以及展览成本要求较低的现代艺术作品。但是,这间画廊在社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带给社区居民艺术的影响。当画廊主管不在时,人们可以从保管员处借到钥匙开门参观。画廊每学期开设14种视觉艺术相关课程并举办夏令营活动,还与楼下的舞蹈教室、剧场、篮球场、跆拳道馆,共同构成社区休闲文化中心。画廊还参与当地艺术家联合举办的艺术家工作室游览活动,人们可以进入艺术家的工作室参观,这样,既带给社区居民艺术体验,也给青年艺术家提供展示的机会。

       位于纽约皇后区的苏格拉底雕塑公园曾经是一个垃圾填埋场,现在则是一个专门向艺术家提供在室外创作、展出大型雕塑和多媒体装置的艺术空间。此外它还是社区公园、社区活动中心。公园鼓励艺术家通过作品和公众交流,很多人来到公园的露天工作室观看艺术家创作。在这里,公众不仅能看到艺术的创作过程,还可以触碰雕塑艺术品。通过这样的接触,公众与艺术建立起了更紧密、更直接的联系,艺术的影响力也得到最大的发挥。

      在访问艺术机构和博物馆的过程中,我们多次遇到成群结队的小孩子,他们多由老师带领,或席地而坐,或驻足观看。当艺术的种子深深埋入一代又一代人心中,当遍地小型艺术机构默默充当着艺术大使的角色,当无数艺术管理者将对艺术的满腔热爱化为服务基层的锲而不舍,这个国家又何愁文化不自信呢?

       21天里,我们看到许多规模或大或小、资金或雄厚或稍显单薄的艺术组织、机构和博物馆,总体而言,它们都在努力搭建艺术与民众间的桥梁,都在努力实现“让生活走进艺术,将艺术融入生活”信条。

       在与各个访问机构负责人的交流中,我们得知,美国政府每年对文化的财政投入非常少,但是政府通过文化减税的方式让上到大财团下到普通百姓,都积极投身艺术捐助,从而形成国家投入有限,社会积极扶持的良好局面,这也是这个仅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能成为当代世界艺术中心的有力推手。

       高度的文化自信需要从小培养,在追求创新的同时,坚守自己的文化,留住民族的瑰宝,将中华文化的根扎进青少年的心中,用有感情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对外文化传播的需要,也是中华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的必要方式。中华优秀文化如浩瀚星海,只要将云雾拨开,群星自然闪耀整个天空。而我们文艺管理工作者,要做的不就是拨开那片云雾吗!

作者 | 海外八期学员 王佳

编辑 | 国际研修处 谭映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