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红旗渠精神主题作品展将于12月9日在中国文艺家之家展览馆开幕
发布时间:2015-12-02 发布人: 字号: A A A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 年 10 月 15 日

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习近平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2011 年 3 月 7 日

▲ 展览海报

 

展览前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事业的源头活水来自于奋斗,艺术的源头活水来自于人民。

半个多世纪以前,在新中国最困难的时期,十万林州儿女凭着对建设故土家园的一腔热血,立下“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在太行绝壁上作业,一炮炮炸、一钎钎凿,苦干十个春秋,在山梁峭壁上开凿出一条人工天河,为子孙后代引来了代表着生机和希望的珍贵水源,也留下了用生命和血汗凝聚成的传家宝——“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林州人民不懈努力,锐意进取,继续书写了“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新篇章。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2015年6月,在举办中国文联第八期全国中青年文艺人才(视觉艺术)高级研修班期间,我们将“红旗渠精神”教学实践活动贯穿在整个研修培训过程中,通过阅读学习材料、组织专题研讨、专家辅导教学等形式,使41位学员对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那段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历史事件有了系统而深刻的认识。6月23日至26日,我们组织学员深入红旗渠的故乡河南林州开展了为期四天的体验学习、实地创作。学员以红旗渠精神为主题,完成了一批“接地气”的艺术作品。

▲ 展览作品集画册

 

展览宗旨

本次展览的活动宗旨一是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展览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通过展览“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把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汇聚成强大动力,共同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三是积极响应中央“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的宗旨和要求,通过展览,将红旗渠干部身上体现出来的“实心用事、克己奉公”的责任意识与自律意识展现出来,用真实的榜样、鲜活的事例启发、教育、影响广大的党员干部;四是按照“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要求,根据“中国精神·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实践的工作部署,将理论学习与创作实践相结合,鼓励学员创作“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精品力作。

 

展览内容

本次展览共有艺术作品243件,其中美术作品29件,民间艺术作品32件,摄影作品145件、书法作品37件。

 

部分参展作品预览

▲ 影雕《悬崖除险》

▲ 漆画《护渠人家》

▲ 水彩画《工闲时分》

▲ 工笔重彩《沁》

▲ 油画《漫山红遍太行山》

▲ 水墨《高山流水图》

▲ 雕塑《奉献》

▲ 剪纸《太行魂》

▲ 剪纸《悬崖打钎》

▲ 摄影《林州建筑工人》

▲ 摄影《红旗渠的孩子》

▲ 摄影《太行石匠》

▲ 楷书《红旗渠诗抄》

 

此次展览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土地

这片土地与山相连,这里的人世代与山相伴。但也正是这座大山,隔断了水流,让林州人在过去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得不持续进行着对缺水命运的抗争。

第二部分:丰碑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宁愿一辈苦,不愿辈辈苦。十万林州儿女披荆斩棘,筚路蓝缕,靠一锤、一钎、一石、一砖,奋战十个春秋,用无数的汗水与牺牲,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凿出了举世瞩目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第三部分:传承

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到“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红旗渠精神历经岁月积淀和风雨磨砺,融入了林州人民的血脉,支撑起了林州人民的精神脊梁,也被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是中国精神见诸于实践、与时俱进的典范。

 

教学科研处 许文彬/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