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梦感言 | 自由编剧邵小路:延安行
发布时间:2018-04-20 发布人: 字号: A A A

在绿皮火车上摇晃了近二十个小时,终于到了革命老区、圣地——延安。一路跋山涉水,疲惫不堪。

下了火车,踏上这片黄土地,所有的疲劳全都烟消云散,突然的来了激情。我揉揉双眼,捋捋乱发,远处的宝塔山跃入眼帘,浑身的细胞,不由地被某种不可言说的情绪,感染着,荡漾着。沿着延河水,我到了驻地——延安大学。我住进了有窑洞特色的宾馆,房顶是半圆的,窗户和普通的窗户不同,也是半圆的,一切都那么新鲜和有趣。在延安的每一天,都是天蒙蒙亮就醒了,躺在床上,隐约听着外面陕北老乡在扭秧歌,热闹得很。

延安啊,延安,时隔15年,我又来了。第一次来延安,是在西安上大学,到延安教学践行。宝塔山,杨家岭,梁家河……一次次梦里牵魂,如今,再相会。

这次的到来,是为了纪念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八十周年。在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八十周年之际,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校友欢聚一堂,全国各个省、各个领域文艺工作中的佼佼者,从四面八方来到了延安,来到了鲁艺。我的心一刻也不得平静,这是文艺工作者盛大的节日,盛大的集会。

邵小路

在著名作家,矛盾文学奖得主路遥的故居前,我们和延川当地的文艺工作者一起,开展“‘为你而来’——研修院校友赴基层文艺汇报交流活动”。我们放声高歌,尽情舞蹈,秧歌扭起来,为当地的老乡,为曾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的前辈,也为我们自己内心久久不能散去的热情。

邵小路(右一)演出《奔向延安》

我穿上演出服,穿上青花小袄,摇动着纺车,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火热年代,感受着当年“大生产”的氛围。多有意义啊,在田间地头,听着《南泥湾》《兄妹开荒》《白毛女》《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些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感受完全不同以往,多了份耐人回味的不同寻常。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艺工作者,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满怀革命的豪情,创作出了无数经典佳作,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滋养着神州大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肩上的担子和责任,又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我相信,我们是一代有方向、有激情、有热血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向我们尊敬的前辈,致敬!

延安之行,我们参加了在鲁艺旧址举行的纪念活动,听了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梁向阳和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常务副院长傅亦轩的倾情授课,在延川县梁家河、革命纪念馆和杨家岭革命旧址进行实地现场教学。同时,我对陕北特色的民间秧歌、锣鼓艺术,也多少有了些了解。活动安排的紧凑有序,研修院的老师们肯定前后废了不少的心思,才能让活动这么圆满和顺利,让我们结识了新朋友,相会了旧相识。

短短的五天,却足够我回味很多年。

作者 | 邵小路

编辑 | 教学科研处 杨宗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