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梦感言 | 上海编剧王欢:延安铸梦,永难忘怀
发布时间:2018-04-20 发布人: 字号: A A A

延安,当我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才真切地感受到历史厚重的积淀,让这片土地充满了信仰的力量……黄土地,大窑洞,带劲儿的陕北方言,这些质朴的元素,将我从十里洋场的喧嚣中解放出来,那种从黄土地中天然生发出来的情感热烈又浓郁,使我对这次的延安铸梦之旅充满了期待和渴望。

“铸梦”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中国革命文艺的摇篮——鲁迅艺术学院。

鲁艺,艺术工作者心中的圣殿。在鲁艺八十周年华诞之际,我们来到了这里,我的心情无比的崇敬和激动。在“永远的鲁艺——纪念鲁迅艺术学院成立80周年大会”上,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常务副院长傅亦轩铿锵有力地致辞:“我们希望通过举办此次‘铸梦计划·延安’活动,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中进一步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学员坚定文化自信、坚守艺术理想、坚持服务人民、勇于创新创造,努力创作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生活气息,传得开、留得下的经典艺术作品”。听到这席话,我的内心涌动着一股劲儿,一股想要践行延安精神,想要传承鲁艺信念的劲儿!

幸福来得是如此突然,我有幸获得扮演《人生》中“刘巧珍”这一角色的机会。《人生》是路遥先生的巨作,也曾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拍摄成一部家喻户晓的电影,其中主人公“高加林”和“刘巧珍”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能够参演如此重量级的作品,我的内心怎能不欢呼雀跃又倍感压力?从来到延安到演出其实只有三天时间,而这三天宝贵的时间里,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精心为我们六十位学员安排了丰富又紧凑的课程,所以我们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排练。偏偏在这个时候,我患了严重的感冒,咽喉肿痛到说不出话来,夜里也会因为剧烈的咳嗽无法安睡。说实话,那个时候,我的心里是非常着急的,我担心这样的身体状况是否可以完成演出?幸运的是,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们,非常的关心和支持我,来自我们上海的沪剧王子朱俭,把他随身携带的泡腾片和西瓜霜喷雾送给了我;我同屋的李晨把进口感冒药给我,并且每天跟我分享一个补充维生素的大苹果;我们新文艺群体一期的学习委员林中华,亲切地给我送上温暖的夜宵……在日夜温差大的延安,我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温暖。

还记得第一天排练,当我从夏青导演和王群导演手里取过属于“巧珍”的戏服,我立刻躲到洗手间把它们珍惜地穿在自己的身上,看着镜子中那个土土的、陌生的自己,还没有找到“巧珍”的感觉。我站在那里,耐心下来,给自己梳了两条麻花辫,再看看,嗯,有点意思了!我对着镜子里的那个“丫头”说:“巧珍,你好!”

王欢(右)演出《人生》

我和“加林哥”第一次正式的排练是在王化武导演的房间里,一条宽不足五十公分,长不足三米的小通道就是我们全部的“舞台”。跟我搭对手戏的韩晓勇看着我有些拘谨,我心里有些好笑,也有点打鼓,要在短短的48小时里,完成达到演出效果的排练,能够做到吗?我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第一天晚上,我们排练了三个多小时,但进度不甚理想。我和韩晓勇由于互相不熟悉,人物的把握还很生涩,导致两人频频笑场,语言和动作都有点僵。这哪是一对旷世恋人的状态?王化武导演却稳如泰山,一边给我们各种鼓励,一边给我们讲述他眼中的“加林”和“巧珍”。听他娓娓道来,我的眼前仿佛展现一副黄土地上青年男女的如歌画卷,尤其是听到巧珍因为爱选择主动放手,这个姑娘的善良和可爱,深深打动了我,我不由得热泪盈眶。那个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眠,我想着高加林和刘巧珍,想着那段从热烈走向凄美的爱情故事,我做了一个决定,我要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巧珍”,我要把我对于巧珍的理解和喜爱,用最自然、最走心的方式表演出来。

演出现场

也许是逐渐进入了角色,第二天的排练进行得分外顺利。在王化武导演的指导下,我和韩晓勇在5楼的露台上排练,虽然旁边有人走来走去,有人高声打电话,还有看热闹的人,但我们不受任何影响,完全沉浸在高加林和刘巧珍的世界里。记得排练到“分手”这一幕,虽然剧中的两人都没有明确的说出“分手”这两个字,但是所有的行动和语言,悱恻又克制地表达了两人痛苦又纠结的内心。当我说完最后一句台词“我走了,加林哥……”我转过身,双手推着并不存在的自行车,在高加林难舍却决绝的目光中离开。那一刻,我仿佛感受到了来自巧珍内心的痛苦和哀婉,我的眼泪汩汩而下,我的呼吸因为心痛而难以为继,我的灵魂终于和巧珍合而为一。我对她说:“巧珍,你好!”

正式的演出场地,别出心裁地选在路遥先生的故居。窑洞、磨盘、土墩儿、簸箕、锄头、布门帘儿、三八大盖儿自行车,这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的场景,一下子就将我置身于那个被时代洪流冲击的年代。当我换上巧珍的戏服,当我脚踏实地地感受到那片土地的温度和厚度,我就成为了路遥先生笔下的“巧珍”。没有绚丽的舞台灯光,没有惟妙惟肖的布景,有上至耄耋老人,下到学步幼童,院子里、墙头上、屋顶上,到处满满的乡亲和质朴的热情。在苍凉浑厚的背景音乐中,我们的《人生》拉开了帷幕。我,“刘巧珍”,推着三八大盖儿自行车,登上了舞台,开启了我和高加林的悲喜人生。那天,真的很神奇,演出开始之前,下起了雨,在主持人报幕时,候场的我在越下越大的雨水中,躲在王鑫为我撑起的“人体雨棚”之下。当我费劲地推着自行车上场,一声“加林哥”响亮地喊了出来,也许是我们演出得太投入,也许是当地乡亲们的热情太炽烈,我们演着演着,竟然驱散了乌云,把太阳给演出来了。这时的剧情,正好进入到“巧珍”勇敢地向“加林”示爱,“加林”被“巧珍”的执着所打动,敞开怀抱接受了她。当“巧珍”依偎在“加林哥”宽厚的怀抱里,观众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亲切地喊起来:“高加林、刘巧珍……”已经成为巧珍的我,羞涩、甜蜜又幸福。而当剧情进入到“分手”,“巧珍”最后给“加林哥”整理下衣物,深深地望向他最后一眼,充满不舍又强颜欢笑……那一刻我的心都颤抖了,我的声音变得有些飘摇,而我眼中的加林哥,早已红了眼眶。我不敢再看他哪怕一眼,我快速转过身去,用我最后的理智和克制,向他挥手再见,然后仓皇地推着我的三八大盖自行车跑走,当我跑下台,我艰难地从“巧珍”的人生中挣脱出来,我对她说:“巧珍,再见!”当我听到观众们雷鸣般的掌声,听到主持人朱俭用激动到高八度的声音,介绍我和韩晓勇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幸福。我知道“巧珍”和“加林”的人生在此落幕了,但是属于我们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人生正如火如荼。

观众鼓掌喝彩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我会谨记总书记的话语,用最真诚的心、最热烈的情,为祖国的文艺事业奋斗终身。

感谢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能够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感谢研修院的领导和老师们;感谢导演组,你们真的辛苦了;感谢蒋演编剧,成为了“巧珍”的伯乐;感谢王化武导演和“加林哥”韩晓勇,才有了这次畅快淋漓地演出体验;感谢新文艺群体一期的老同学,能在这里再次见面;感谢陕北质朴的老乡们,给了我们最大的鼓励和肯定。延安,暂时要挥手再见了,但是宝贵的记忆将成为永恒。

作者 | 王欢

编辑 | 教学科研处 杨宗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