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聘导师|王舸:畅谈舞剧《五星出东方》
发布时间:2023-02-01 发布人: 字号: A A A

编者按:由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导演王舸执导的舞剧《五星出东方》“锦绣”选段登上了总台兔年春晚。本期“特聘导师”为您推送王舸畅谈舞剧《五星出东方》创作背后的故事。

问:舞剧《五星出东方》这部剧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王舸:舞剧《五星出东方》的构思来源于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讲述了汉朝戍边将领奉在精绝古城与北人首领之子建特、精绝首领之女春君,从剑拔弩张到并肩携手、从素不相识到惺惺相惜,最终结下深厚情谊的动人故事。以文物、壁画、雕塑等史料为原型编排戏剧舞蹈,是我国舞蹈界常用的一种创作方法。《五星出东方》就大胆对织锦护臂这一国宝级文物展开充分想象,创作出了展现历史上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荟萃、各民族命运与共的精彩舞剧。

而男主人公奉、女主人公春君和精绝城的名字不是凭空捏造的,都可以在文物中找到依据。在出土的尼雅木简中,其中一片写有“奉瑾以琅玕一致问,春君幸毋相忘”。据说,这是当时中原与西域人民交往时颇为流行的信物。因此,该剧以织锦护臂为主线,再依据尼雅等遗址所出土的文物和相关图文史料,重塑了当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使观众犹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我认为,基于史实、高于生活的创作,是这部作品能得到大家认可的重要原因。

问:在叙事方式上,《五星出东方》是如何另辟蹊径、生动演绎如此重大的主题的?

王舸:每部舞剧的创作过程,都是一场历经艰辛又令人期待的艺术考古之旅。自2020年2月全面开启创作之初,我们主创团队便达成共识——要借助文物传达其所彰显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由于文物故事历史久远,现有的可参考素材很少,而舞剧内容特别需要细节支撑,这使得我们的创作一度变得十分“沉重”,编剧就曾十二易其稿。

几经挖掘和推演后,我们决定着力处理好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以更加意象化的方式来体现文物所承载的家国情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于是,就有了作品最终的呈现。

舞剧从尼雅考古现场开篇,“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在黄沙中重见天日,打开了尘封千年的时空之门。舞台场景“穿越”回到汉朝,贴身佩戴织锦护臂的奉受命前往西域戍边。舞剧下半场,奉和建特带领部下与精绝城居民一起重建城墙。这场戏中,双方的“敌意”逐渐转变为重建家园的“合力”,他们俩手中的绳索也逐渐拧成了一股绳……

舞剧结尾,与开头做了呼应。时空再次穿梭回考古现场,考古队员凝视着这块织锦护臂激动不已。他们为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激动不已,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牢不可破而欢欣鼓舞。前后的呼应深化了织锦护臂的意义,历史与现实在这一刻交汇融合。

历经两年潜心创作,《五星出东方》终于用最直接有力的方式呈现出剧中的人物情感和戏剧矛盾。当然,这也得益于戏剧样式上的突破。我们尝试用喜剧的方式重现这段厚重的历史,通过幽默、轻松的表演方式展现剧中各种人物、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给观众带来了许多新奇的感受。

春君劝解的独舞、奉和建特的双人争斗舞、三位僧人的三人拉架舞、奉和建特以及随从的五人对峙舞、民众的吃瓜舞等桥段,都在诙谐中释放善意,使得观众在期待冲突化解的同时欣赏到了一场有情有义、有味有趣的舞蹈盛宴,让观众在欢声笑语中感悟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刻内涵。正因为如此,演出时剧场里总是充满笑声,这正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演出效果。

问:从西域舞到汉唐古典舞,从民风民俗舞到宫廷乐舞、灯舞、将士舞、仕女舞、沐浴舞……整场表演中不同舞种之间的融合与对话非常自然。这体现了主创者哪些编创匠心呢?

王舸:舞,跳的是人民生活;历史,是取之不尽的艺术。把今人的想象力灌注到久远的出土文物之中,重现汉代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场景,是舞剧这种艺术形式在原本基于想象力上的再创造。

其实,在表现形式的选择上,我们推演过歌剧、舞剧、音乐剧等多种体裁,舞剧虽拙于叙事,但长于抒情,讲好织锦护臂承载的民族情谊尤其需要情感的注入,于是我们最终选择了舞剧形式。

在舞蹈设计上,首先以织锦护臂为核心展开联想,展现出汉代中原与西域之间的水乳交融。接着是以尼雅木简“奉瑾以琅玕一致问,春君幸毋相忘”展开的舞姿想象,由此来体现剧中各民族人物角色的经历及其意义。建特的舞姿充满野性,没有拘束;春君的动作线条流畅,让观众清晰感受到她的柔美多情;奉则是正义的体现,其动作设计更有个性也较为讲究,利用中国古典舞的身韵特点塑造出具有将帅风范的形象。

还有就是对汉代多民族交融场景的舞蹈设计。舞剧中,中原和西域两种风格的舞蹈被大量呈现、切换,既有融合、和美,也有碰撞产生的火花。例如,舞段《灯舞》中舞者手掌间托着莲花灯款款而行,曲折盘旋的手臂、拧腰出胯的舞姿、跃动中的千旋万转、撼头弄目,将精绝古国神秘的西域风情渲染得淋漓尽致;舞段《锦绣》中的人物形象,则以今西安汉阳陵出土的汉代人俑形象为参照,宽袖细腰、襦裙曳地,女子服饰以层叠的领口与袖笼为特点,束腰的审美与铺展的衣裙也为舞蹈增添了很多新意。该舞段被安排在舞剧下半场,当上元节灯火铺满天空,舞者们纷纷仰望祈愿,生动表达了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主题。

总之,在舞剧中,观众既能看到民族舞和古典舞,又能看到现代舞。虽然舞蹈风格迥异,但都展现了文化的互融互通。

问:近年来,文艺工作者与文物工作者“强强联手”,推出了一批内涵丰富、形式新颖的文艺影视作品,大受观众喜爱。那么,您认为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文艺工作者如何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王舸:近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物保护工程、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深入实施,“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古籍热”蔚然成风,国潮国风成为年轻人的新时尚……星散在广阔中华大地上、绵延于岁月历史长河中的文化遗存,正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讲好中国故事,深入挖掘文物蕴含的文化记忆,是文艺工作者的时代责任。《五星出东方》能够获得社会各界和广大观众的肯定和喜爱,正是文化遗产穿越时光、融入当下,不断“活”起来、“火”起来的实证。

总而言之,《五星出东方》是从历史的真实中提炼出艺术的真实,以虚构之“事”映射历史之“真”,以浪漫之“情”升华家国之“志”,展现了绚烂多彩的中华文化,让沉寂的文物绽放出光彩。这部剧的成功,对于我们所有创作者都是极大的鼓舞,也为我们凝聚文艺工作者智慧力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有益借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我们将踔厉奋发,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舞剧,把新时代中国故事讲好、讲精彩,用舞蹈作品表达对祖国、人民和这个伟大时代的感恩,为传承发展、创新交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更大的力量!

导师简介

王  舸,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导演、硕士生导师、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创作舞剧《骑楼晚风》《徽班》《红高粱》《诺玛阿美》《天路》《东厢记》《大禹》《歌唱祖国》《旗帜》《五星出东方》及舞蹈《千红》《桃夭》《父亲》《中国妈妈》《过早》《长恨》《汉宫秋月》《凤悲鸣》《尼苏新娘》《烈火中永生》,音乐剧《我是川军》等作品。

来 源 | 《中国民族》杂志2022年第10期

编 辑| 李兰芝

编 发| 段佳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