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二期邹野编导彝族舞蹈《生在火塘边》获“荷花奖”最高分
发布时间:2017-09-19 字号: A A A

9月7日,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比赛在四川凉山州西昌市落下帷幕,由研修院民族二期校友邹野编导(合作)的彝族舞蹈《生在火塘边》获此次“荷花奖”最高分。

“这是一曲彝民族生命的赞歌!”《生在火塘边》的编导之一邹野说,“彝族人生在火塘,死在火塘,他们与火为伍,视火为生命……因为火在他们历史文明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他们把火当做一种图腾、一种精神和文明的象征来奉贡、来崇拜”。

彝族也是一个悠久的民族,在历史上总是以征服自然,彝族人认为火能够征服一切,是万事万物的起源……彝族用火战胜敌人、驱除害虫、除妖避邪……他们还掌握了驾驭火的能力和技巧,毕摩在做法的时候能吞下烧火的炭火、能用舌头舔烧得红火的铁块、还能用脚在上面踩踏而且毫无损伤……而且利用火创造了不少的文明。

 “《生在火塘边》非常好!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作品。立意非常好。”我院特聘导师、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说,“作品既有生活,又有想象力。如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兄弟两个人、生活在火塘边,一个古老的声音告诉他们要活下去,要不畏艰辛往前走。作品将彝族源远流长的“火”的历史与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表达心中的神圣与崇敬之情。”

经过选材和设计,作品确定以火苗、旺火、火的奄奄一息、熊熊大火、走出火塘、走向远方、走向未来为作品结构,揭示彝族成长过程中的艰难抉择,唯有坚持和努力才会有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这是生命的顽强和坚定不移追求未来的作品,是对本民族精神的很好诠释。

 “凉山的作品《生在火塘边》给我印象很深刻,有生活场景,有创新。”北京舞蹈学院院长郭磊说,“难得可贵的是创作者在挖掘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时候,很努力地作出新的尝试,创作者抓住彝族的地域文化特性,将生存的艰辛,对未来的展望都呈现在了舞台上。从呈现在舞台上的艺术效果、观众的反响度和评委的打分情况来看,达到了编导的预期目的。”

这种不停留在民俗的表象,追求民族精神层面的作品、正是 “荷花奖”所需要的真正“精品”,是编导走在时代前沿,对当今民族民间舞蹈编创技巧的正确把握的结果。舞蹈编创过程中,紧紧抓住“火”的动机,随着情节推进,用现代编舞技法,动作连接层层推进,篇章结构环环相扣、张弛有度,力求把彝族对“火”的崇敬和赞颂的精神实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次、以“火”为题材的荷花奖作品,是和编导心中希望创作一个“民族精神、凉山气派”作品的长期艺术追求所分不开的。


校友名片

邹野,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民族二期校友,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编导,凉山州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先后创作的《战士之家》《彝族母亲》《珍藏的旗帜》《我心中的凉山》《彝前彝后》《远望》《龙潭神鹰》《凉山姊妹花》《温暖的阳光》《一支索玛花》《月亮部落》《走出大山》《阿嫫的故事》等音乐、美术、舞蹈及歌舞剧作品,获国家级、省级奖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