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五期苏月斫:“日常”——青年摄影创作分享会
发布时间:2017-09-30
字号:
A
A
A
9月9日,由影像国际网主办的“日常”——青年摄影创作分享会(第一场)在北京举办。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海外五期校友苏月斫为该活动的主持人,澳门一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朱炯和策展三期校友、《中国青年报》视觉中心主任赵青作为嘉宾参与活动。

分享会现场及海报

分享会现场
“日常”——青年摄影创作分享会第一场活动在文化创意空间“东四共享际”举办,活动由我院海外五期校友、影像国际网编辑苏月斫主持。

苏月斫(中)主持
我院澳门一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著名策展人朱炯和我院策展三期校友、《中国青年报》视觉中心主任赵青,以及青年摄影师代表、“日常”系列中外青年摄影师作品联展2016年入选作者周仰、王攀、张开宇等作为嘉宾出席此次活动,吸引了摄影专业学生、青年摄影记者、摄影爱好者80余人参加。
分享会展映了13位青年摄影师的14组作品,这些作品均由中外青年摄影师拍摄,多源自作者的日常生活,但作品的类型、风格和手法存在较大差异,代表了目前青年摄影创作的若干主要方向。与会嘉宾和观众以“日常,有什么可拍的”为切入点,进行了观点讨论和思想碰撞。分享会上还播放了“日常”系列影展往届入选作品。

赵青发言
在交流环节,赵青谈到,摄影创作中80%甚至更多的摄影师拍摄的都是“日常”,这也是这个时代的一种摄影方式。而如何表现好“日常”,拍摄者固然可以从个人情感、经验、记忆或情绪作为切入点,但不应局限于此,应该使这种自我的表达或“日常”的呈现具有某种普遍意义,而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具备眼界、胸怀、品味和思考。
赵青结合多年在媒体的工作经验,谈了一些看法。他认为,面对当代摄影的多种新形式,摄影师的心态应该是开放的、融合的。很多摄影师的创作是从自我的感受出发,而作为报道摄影师,更多的是对社会、历史和公众话题的关注。可以说,纪实摄影仍然是目前中国摄影的主流。
对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赵青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照片的呈现方式是多样的,包括静态照片、短视频、H5和多媒体等。摄影师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结合新的传播渠道,考虑静态图片与流媒体的融合和转变,一方面要适应发展,另外一方面也要促使自己做出改变。

朱炯(左)和赵青
朱炯谈到,青年摄影师在日常创作时很容易陷入“日常”,作品变得过于琐碎、过于情绪化、过于自恋。她强调,影像背后的思考更重要,作品应从现实出发,在“日常”中挖掘艺术表达的可能性。
朱炯以照片、视频以及电影脚本三种观看方式平行展示了她带来的三组作品。朱炯认为,在对“日常”的观察和表现中,摄影师一定要有一双独特的眼睛,要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值得一提的是,“日常”影展的多数作品是以动态的视频来呈现静止的照片,让照片超越了纯粹视觉体验的范畴,听觉感官的加入能丰富观看者对作品的感知。

观众与嘉宾交流

观众留言条
摄影:孙世麒
来源:影像国际网
校友名片

苏月斫,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海外五期校友,中国摄影家协会影像国际网资深编辑。曾多次在北京摄影周、中国摄影画廊以及大理国际影会等摄影活动中策展,并且发起举办了“青年摄影师幻灯展”系列活动,得到广泛好评。学生时代,曾独自穿梭于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缅甸、印度等国家,开启旅行摄影之旅。2011年回国后举办了《泰国—置身内外》苏月斫个人摄影展。作品曾多次在摄影旅游杂志上发表。
背景资料
关于“日常”系列中外青年摄影师作品联展
影像国际网自2015年开始举办“日常”系列中外青年摄影师作品联展,旨在让年轻人发声、发现摄影新力量。两年来,“日常”系列影展有60多位中外青年摄影师的作品入选,这些作品以当代性和个性化为标志,以摄影语言与当代艺术观念、现实情境与主观意识的“相遇”、碰撞融合为突出特点,既有纪实性、现场感较强的作品,也有突出观念性、探索性的作品,多维度地呈现出当代青年摄影师乃至当代青年、当代社会的精神一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