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九期孙学丽: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17-10-30 字号: A A A
文艺界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文艺研修院各期学员,倍受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鼓舞和激励,纷纷行动起来,组织动员各地文联和文艺工作者,或身体力行,认真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积极贯彻十九大精神,自觉投身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事业中。研修院特此开辟学习十九大专栏,分享学员们的心得体会,并将持续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作品,作家的思想和创作当随时代,一个优秀的作家要投身到大时代的洪流中,要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创作出讴歌时代、讴歌英雄、讴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思想深邃、艺术精湛、品德高尚的作品。
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讴歌中国精神,弘扬中华文化,是我们这一代作家的责任和使命。近几年来,我开始进入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去年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大机车》这部作品是我历时两年多、采访100多人,详细深入调研后创作完成的。大连机车是共和国工业的长子,是中国机车的摇篮,至今已经走过118年的光荣历程,他是中国民族机车工业发展见证者,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骄傲,是一带一路上的领跑者。《大机车》以大连机车118年发展史为背影,描写了中国机车一百年来的发展史和中国机车的奋斗史,表现了中国机车从一无所有、从弱到强、从依赖进口到领先世界,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的辉煌成就。《大机车》入选中宣部和国家广电总局主题重点出版物和省作协重点扶持项目,中国作协召开了作品研讨会,何建明、雷达、刘玉琴等知名评论家撰写了评论,对这部作品给予高度评价。目前正在创作的长篇小说《娜样红》也是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描写了大连第一个女地下党员从一个小资青年,成长为优秀的革命家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回望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尤其是在这一百年的奋斗进程中,我们一代代人通过不懈的奋斗,推翻封建王朝,打败日本侵略者,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成立新中国,改革开放……这一路走来,披荆斩棘,攻艰克难,我们已经从世界上的最贫穷落后的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富强民主的国家之一,这些辉煌成就为我们从事历史题材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创作资源和精神指引。同样,历史题材创作对作家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对作家的责任和使命以及担当的考验,作家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完成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一是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历史题材创作需要对历史的把握,又要注重艺术与历史的结合。既要尊重历史,又要在艺术上求新求精,提高作品的艺术水准,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创作,历史题材有着广泛的需求,读者和观众对历史题材情有独钟,作家的责任重大。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实实在在存在的过往,在不断书写历史的过程中,也是作家不断认识历史的过程。也只有在不断书写的过程中,才能认识自我,重塑自我。作为时代和历史的书写者,作家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和使命,这是一个作家的文化责任和使命担当。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只是简单复制历史,作家要做好创作准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研究时代特性,参透生活,理解世界,感悟人生,在书写历史中有深刻的思考。
二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观关系到一个民族精神、国家安全,是关系到我们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大事。在当下,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在一些问题上比较明显,一些人提出了重新修订历史,假设历史,戏说历史,我们许多人被一些似是而非的所谓真相混淆,提出所谓的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持久的自信。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一个国家历史的认同,对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书写,需要坚定的文化自信。任何国家和政党,在发展进程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我们不回避矛盾,在激流险滩中走过来,通过努力,最终解决矛盾。作家要保持对历史对现实的清醒,坚定正确的历史观不动摇,正确看待和认识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公正的书写中国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国家和民族经历怎样的历史巨变?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亿万中国人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就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是不可改变的事实。纵观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平稳的40年,也是发生巨大变化的40年,人民安居乐业,百姓幸福平安,我们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对这一切历史,作家要有历史眼光,从大的历史观上,以开阔的视野,看待历史,书写历史。
三是作家要坚信自己的所书所写。革命历史题材创作都是由历史中的人物与事件为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文学是人学,历史给我们最更为客观的馈赠是历史中的人。在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中,有无数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有识之士,他们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去抛头颅洒热血,作家要对这样的人物心怀崇敬,才能写出让读者感动的故事,让英雄形象深入人心,照亮当下生活。作家对所描写的人物首先要有信仰,坚定信心、信念和目标,自己要先相信、先感动,最终才能感动读者,感动他人。作家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和事件不能怀疑,要在正确的思想引领下完成艺术创作。历史距离现实较远,写作难度加大,作家要克服困难,树立信心,也树立信念,让历史人物闪耀光芒,让历史事件鲜活起来,让英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胸中有大义,心中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文艺工作者提出了要求,寄予了希望,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也给作家未来的创作提供了契机,作家真可谓生逢其时,作为一个从事历史题材创作的作家,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保持头脑清醒,认识到自身承载的责任和使命,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正确的把握历史,书写历史,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文 / 中青九期 孙学丽
校友名片

鹤蜚,本名孙学丽,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九期校友,大连市文联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曾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电影剧本等200多万字,出版长篇小说《他时光》,长篇报告文学《大机车》,电影剧本《五月花广场》,中短篇小说集《土豆在飞翔》,散文集《光影绚烂的深处》《爱上巴西利亚》《融入生命的味道》等多部集,曾获《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小说选刊》短篇小说一等奖,曹禺杯电影剧本奖,大连市优秀文艺创作奖等多个奖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