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三期王汉冰:用镜头对话胡杨 
发布时间:2018-08-27 字号: A A A

我的家乡在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的尉犁县,离家不远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南缘,在塔里木河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周围,生长着大片的天然胡杨林,这里也是中国最大的天然胡杨林保护区。

《脉》-2

我从小就生活在这里,见到最多的乔木就是胡杨。这里的人们与胡杨的关系也最为密切,最具感情。他们用胡杨木建房、做家具、木车、盆、勺等生活用品,凿胡杨木为舟,种植胡杨林做防风林带…….

高中毕业,我考入新疆林业学校,学的也是林学专业。在校期间,时常采集一些树木的种子,在培养皿中它们生根发芽,然后移植到林地中,看着它们慢慢长大,我的心里常常有一种成就感和责任感。由于经常和树木打交道,便对树木有了更深的了解,也逐步产生了情感。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经常去野外,随处都可以见到胡杨,尤其是秋天的胡杨,金碧辉煌,非常漂亮,总想把它表现出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户外摄影,慢慢地喜欢上了摄影。当时拍照也不懂摄影用光、构图、立意等,只要是感到好看的就拍,于是胡杨就成了我拍摄的主题之一,但是内容多为金黄色的胡杨,当时的拍摄是毫无目的性的。

《沙漠之魂》

1995年起,我用两年时间到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进行了摄影理论和技术的专业培训,使我对摄影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解。1997年回到家乡后,我便开始琢磨,家乡有中国最大的胡杨林保护区,自己拍胡杨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什么不把相机聚焦胡杨呢?但我不能简单模仿和重复,该从何处突破?从什么角度去表现胡杨?要通过胡杨诉说什么……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在拍摄过程中,看到塔里木河下游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有许多胡杨林大片枯死,很多被沙漠掩埋,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新疆南部地区近几年来沙尘暴日益频繁,风沙天气逐年增加,严重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这些现象时刻撞击着我内心深处,使我对拍摄胡杨的目的逐渐明朗了,那就是用科普和艺术相结合的手法,全方位、系统化地去表现胡杨,用手中的相机反映胡杨的生存状态、生存环境,让更多的人认识胡杨,热爱胡杨,进而保护胡杨,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龟裂大地》

带着这份使命感和责任感,我对胡杨的拍摄从盲目走向了有意识、有主题的系统拍摄。

拍摄的过程是辛苦的,甚至是危险的。在多年的拍摄中,我迷过路、翻过车、掉进过冰河中……也常常为等待好的拍摄时机带几瓶矿泉水、馕(维吾尔族的一种用面烤制的饼,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不变质),榨菜,披星戴月,风餐露宿于沙漠戈壁中;也时常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穿行在胡杨林及荒漠中直至精疲力尽,席地而睡;为拍摄冬季胡杨树挂,往往是天不亮就起床上路,在凛冽的寒风中等待曙光的到来……

《鸟瞰大漠胡杨》 

多年的胡杨拍摄使我更进一步认识了胡杨,了解了胡杨的生存状态。尤其是近几年,运用无人机从空中航拍,从高空的视角观看世界,给人诱惑、让人陶醉。俯瞰大地,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敬畏之情,感受到了人类的渺小和人类对自然的依赖。一张张航拍的摄影作品,描绘的却是一个大的乾坤。用一幅幅真实而震撼的照片记录着新疆大地的美丽与伤痕,赞颂了新疆的秀美、博大、壮丽,激励起我们对地球的感恩、对地球的眷恋、对地球的关爱,召唤起我们对地球的责任——我们共同拥有一个地球…...

作者 | 王汉冰

编辑 | 教学科研处 杨慧琪

校友名片

王汉冰,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民族三期校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新疆摄影家协会理事,新华社签约摄影师。2015年及2016年两届“天空之城”全球无人机大赛专业组一等奖获得者。摄影作品相继发表在《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中国国家地理》等专业报刊杂志上,并有多幅作品获全国大奖;出版个人摄影作品集《胡杨》系列、旅游风光画册若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