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五期刘礼宾策展“感同身受”雕塑展北京开幕
8月23日,由我院海外五期校友、中央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刘礼宾策展的“感同身受”雕塑展在北京松美术馆开幕。展览邀请我院特聘导师、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学术主持,展示了田世信、隋建国、展望、姜杰、向京、王伟、梁硕和耿雪老中青三代八位艺术家的40余件雕塑作品。
展览海报
刘礼宾根据八位参展艺术家作品的特点,将展览分成了“体觉”与“色醒”两个单元,在室外园林和12个室内展厅进行布展。“体觉”意在揭开艺术家身体与作品材质之间关系的特殊性,“色醒”意在凸显艺术家在处理作品时所带来的特殊观感与触感。
刘礼宾(左一)与部分参展艺术家及嘉宾现场合影
范迪安认为,此次展览从艺术的感性本体出发,重点关注雕塑家在生命体验与造型语言方式上的关联。“艺术家紧紧把握住自我对材质的独特体验,以心格物,以情触物,使材质的自然属性内在地转化为雕造的语言,从而达到信手拿捏、出神入化的境界。”展出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在表达物象的同时超越物象的表象,直抵自我的心灵世界”。
室外作品
刘礼宾说,此次展览取名为“感同身受”,旨在将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的关系、作品与观众的关系纳入感同身受的范围,以“身体和物质”关系作为突破口,表达艺术家和作品“物我相融”的关系,同时唤醒作品和观众之间的共鸣,让作品调动观众的全身心感知,使其“感同身受”。
室内展厅
参展的40余件展品,集合了近20年我国雕塑领域的诸多分支和变化,也让人们对我国当代雕塑艺术有了一次浓缩速读的机会。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11月25日。
来源 | 雅昌艺术网、北京日报
编辑 | 国际研修处 刘鹏
校友名片
刘礼宾,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海外五期校友,美术史博士,中央美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曾策划《雕塑中国——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回顾展》《深圳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798艺术节主题展》等多个展览和艺术家个展。著有《现代雕塑的起源——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研究》等多部著作,并出版译著《艺术与艺术家词典》。荣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展览《第三种批判:艺术语言的批判性》获“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奖(文化部艺术司主办)和“优秀展览项目奖”(北京市文化局主办)。
上一篇:民族三期王汉冰:用镜头对话胡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