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求索|丁柳元:在艺术道路上与英雄相遇
发布时间:2025-10-16 发布人: 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 字号: A A A

编者按:如果说艺术是一场漫长的相遇,丁柳元的人生便是与一群璀璨灵魂的反复相逢。29岁那年冬天,她在剧本的字里行间遇见“江姐”。在之后的20余年里,她曾塑造杨开慧、贺子珍、葛健豪、汪霞、孙维世、龚全珍、徐俊雅等革命女性形象,在舞台与银幕之间,为观众搭建起心灵的桥梁。


今天,文艺研修院向大家分享领军二期校友丁柳元的艺术人生。



记得在电视剧《江姐》拍摄期间,我把自己关在宾馆,撤走床垫、电话,在门上贴上“请勿打扰,请勿打扫”几个字。这不是矫情的仪式,而是必要的割舍——让自己的精神与心理尽可能融入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


我大量翻阅史料、研读信件,在泛黄的纸页间寻找江姐的生命印记。最震撼我的不是她就义时的壮烈,而是她在狱中写给亲友的家书。那些字句平和从容,仿佛死亡不是终结,而是一次远行。我忽然明白:真正的信仰不是呐喊,而是呼吸;不是瞬间的爆发,而是恒久的坚持。



在那一年里,我努力让江姐的精神气质在我身上生根,整个创作过程就像一次灵魂净化。她那句经典的话语,“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在我看来不是豪言壮语而是发自肺腑,是来自对信仰的庄严誓词。


艺术的奇妙之处,还在于创作者与创作对象之间的相互成全。这些年,我渐渐发现,那些我倾心演绎过的角色,正以悄无声息的方式重塑着我的生命质地。饰演杨开慧时,我学会了她那份坚韧与柔情;诠释贺子珍时,我读懂了她作为革命者与母亲的双重担当;塑造葛健豪时,我惊叹于她走出家国天下的不凡气度。她们的精神滋养着我,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


这种塑造是如此深刻,以至于在《江姐》拍摄结束7年后,我仍不能平静地聆听《红梅赞》,每次听到都会泪流满面。我已经分不清那泪水中,几分是江姐的,几分是我自己的。有一次,我带母亲参观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脱口而出“我在这里坐过老虎凳”。这不是入戏太深的呓语,而是深度融入角色的自然流露。


每一个红色经典角色都是一面镜子,既映照历史,也折射当代。我始终认为,塑造这些革命女性,不是要打造完美无瑕的圣人,而是要呈现有血有肉的人,演绎她们如何在信仰指引下完成生命的升华。


江姐面对刑具时的从容,源于对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杨开慧牺牲前的决绝,来自对革命事业的忠贞。这些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选择。我的任务就是让今天的观众理解这种选择背后的精神逻辑。


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的艺术观也在悄然转变,从最初追求“像不像”,到后来探索“真不真”,再到如今追求“活不活”。艺术不再是外在的表演,而是内在的修炼;角色不再是塑造的对象,而是对话的伙伴。


虽然我已经脱下军装,但近30年的军旅生涯赋予我特殊的视角。部队教会我纪律与奉献,艺术要求我敏感与创造。看似不同的两种特质,在红色题材作品创作中得到有机融合。如今,我依然以战士的标准要求自己。那份对完美的追求、对使命的担当,从未改变。


我相信,真正的艺术创作需要三种境界:一是技术的锤炼,二是生活的积淀,三是心灵的修养。前两项决定你能走多快,后一项决定你能走多远。


如果有人问,这几十年的红色题材创作带给我什么,我会说:它让我在别人的故事中,找到了自己的灵魂;在历史的天空中,看到了永恒的光芒。


艺术最动人的时刻,不是谢幕时的掌声,而是创作者与角色在某个瞬间的精神相遇。那一刻,两个灵魂跨越时空对话,共同诉说关于信仰、关于理想、关于生命的永恒话题。


这就是我的艺术之路——一条与英雄同行的路,一条被角色塑造的路,一条通往光明的路。在这条路上,我与她们相遇,也与更好的自己相逢。


校友名片:



丁柳元,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领军二期校友、一级演员、导演,中国文联全委、中国视协演员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全国“四个100”最美志愿者,国家应急管理部公益宣传大使,“元元培根行动”创始人。曾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导演队队长。因成功出演同名电影电视剧《江姐》,被誉为继于蓝、宋春丽之后的"第三代"江姐。凭借电视剧《江姐》《初心》,两次获得中国电视最高奖项金鹰奖,凭借电视剧《夜隼》《海棠依旧》两次获得全军最高奖项金星奖。凭借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提名奖。主演电影《抓娃娃》创下票房33亿佳绩。多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华表奖及国际一类电影节等大奖。曾塑造杨开慧、贺子珍、葛建豪、向警予、江竹筠、孙维世、龚全珍、汪荣华等数位卓越女性形象,登陆央视黄金档。




撰 稿|丁柳元

来 源|解放军报社

编 辑|杨梓桐

编 发|周思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