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艺群体一期刘爱国:深入贴近生活才能实现创作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发布时间:2017-11-29 发布人: 字号: A A A

2017年10月25日至11月7日,中国文联首届全国新文艺群体拔尖人才高级研修班(简称“新文艺群体一期”)在北京举办。在培训结束之际,新文艺群体班全体学员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主题,每人完成一篇心得体会,我们会陆续将这些心得体会择优与读者进行分享。此处分享新文艺群体一期学员刘爱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心得体会。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滋养众生;中华文化世世代代传承精华,不断创造人文高峰,精彩纷呈。中华儿女历经数代,繁衍生息,虽遇万难而不枯竭。是什么原因支撑了华夏子孙天长地久,如此枝叶繁茂?是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脉。中华文化之根脉深植土壤的富养区间,源源不断地营造人文精神的养份,滋养着中华儿女。中华文化的根脉是我们将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

创造性转化的理念是什么?创造性转化就是在掌握了基本的根脉的精神,真正领会了中华传统文化核心,才有可能进行创造性转化。如庄子把天地比作大熔炉,达到一定的状态就生成万物,因为“和”的状态,万物如此……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感受,寻找不同的替代形式去转化,生成新的认知体系。创造性转化要在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要从人民中来,深入生活、贴近生活才有可能进行创造性转化。

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结果要放到生活中,要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要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可,要得到专业学术的认可。通过实践证明的转化结果才是真正的创造性转化。

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是要有基础的,不是闭门造车。创新要以中华文化的传统根脉作为基础,参考同行同业的最新成果,通过创造性的转化生成崭新的面貌。

“新”是不同,是在过去的形式上创造不同的存在。但同时又要传得开、留得下。作品要有国家、社会、人民的意识才是真正的创新。“新”不是无源之水,不是无根之木。“新”是来自于生活的新,是来自真实的新。只有把握了中华文化的根脉,把握了人民生活的“真”,把握了现实生活的“善”,把握了艺术生活的“美”,才能有真正的创新,才能创新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国家、无愧于生活、无愧于历史的真正的新的作品、伟大的作品。

做一名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艺术家,具有创造性、创新性,是文艺工作者永远的历史使命和担当。

文 / 刘爱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