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心得 | 林梅:策展人视角下互联网时代的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
发布时间:2020-11-23 发布人: 字号: A A A
       2020年10月13日至25日,中国文联第四期视觉艺术策展人高级研修班顺利举办。研修结束后,学员们整理笔记、查阅资料、结合自身工作,提交了主题各异的研修心得。为使此次研修成果惠及更多校友,我们特选取部分精彩内容与大家共享。今天分享的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师林梅的研修心得。

林梅

       在北京百望山层林尽染的季节,为期两周的中国文联第四期视觉艺术策展人高级研修班结业了。这次研修班集结了全国各地从事策展工作的学员,大家所属的工作单位各有特色,有美术馆、高校以及各个协会等。策划展览的门类也丰富多彩,有美术、书法、摄影、民间文艺、建筑等。学员们通过课内外的交流,增进了相互的了解,加深了对策展的认知。

       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在开班之前,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征集了每一位学员的培训需求,并根据学员需求为我们安排了国内优秀的策展人及相关业内专家授课。研修期间我们还实地观摩了北京近期的一些重要展览。课程的形式丰富多样,有文艺通识、专题讲座、现场教学、学员论坛等,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和思维。

       离开北京之后,我每天都在脑海里一帧一幕地循环往复这段学习的日子。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这次的所学所想,我做了一些梳理和总结。

       一是策展人必须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这样才能够策划出有价值的展览。

       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增多,这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遗产作为文化旅游资源,通过各种互联网平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让专业领域以外的人也能了解到我国丰富的建筑遗产,他们从了解到热爱再到保护,更有助于建筑遗产自下而上的保护和利用。本次研修,我通过线上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立足中华文化,夯实文化自信》《文化精神与民族复兴——习近平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学习》这几门课程,对策展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认为建筑遗产展览的意识形态一定要正确,展示方式不仅要有学术规范,也要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守护中华文脉”“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要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要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等重要理论相契合。

       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在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领域的发展令世界惊叹,但城市的发展和建筑遗产的保护之间仍存在着矛盾。作为一个策展人,我认为“策”并非仅是对建筑遗产的视觉呈现,而是一种思考方式。同时,“策”也不仅是简单的展览组织,更意味着问题的提出、脉络的厘清和话语的生产。建筑展览要利用它的公共性与开放性,要通过清晰的策展理念与展览结构,回应城市问题,以展览推进建筑遗产保护的各项工作,推动社会的发展。我认为这是一个展览的根本和基石,就像建筑的基础,决定了建筑的高度。

       二是策展人的自身素养至关重要。

       这次研修课程邀请到了国内许多优秀的策展人为大家授课并交流,其中令我触动非常深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今日美术馆荣誉馆长高鹏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副教授邓岩。这两位老师都是具有操作能力的思想者,都有明确的策展思路,具备强大的与艺术家、机构沟通的能力,以及运用资金的金融意识等等。他们不停地在CEO、制片人、导演、修理工、经纪人、制图师、合作者、文化指挥者、外交家、会计等角色间转换,非常值得我学习借鉴。

       目前我所在的策展团队结合高校自身优势,由建筑学、艺术学和传播学的相关教师队伍构成,配合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有组织、有计划地结合教学实践,传播和推广建筑遗产文化,推动历史街区的“微更新”。经过学校各位师生多年的辛勤努力,陕西地区重要建筑遗产的数字化和图像化均已完成,这些成果更利于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通过这次学习,我认为我们的团队要建立起有效的建筑遗产策展的学术研究机制,要通过图纸、模型、文本等一系列的展陈手段,来完善建筑遗产的梳理和研究,建立建筑遗产档案的整理及图纸、模型的收藏机制,推动遗产保护的实践与理论发展和建筑遗产研究的生态发展,从而形成长远的公共影响。

       塑造城市的文化身份与公共空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需要在展览策划的实践中进行新的讨论和探索。建筑文化的繁荣,对提升本国建筑师的认可度,推进建筑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非常重要。因此,建筑遗产的策展人应力图凝练中国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讲好中国故事。我们这一代更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资源,不能让建筑遗产在岁月的侵蚀下,淡出人们的视线,而是要让建筑遗产变成人们看得懂、体会深、有获得感与幸福感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2020年即将过去,对整个世界而言,突发的疫情让地球按下了暂停键。还好有互联网的存在,让各个展览得以通过融媒体的模式继续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给人们带来的焦虑。希望未来能够岁月静好,山河无恙。

撰稿 | 林梅

编辑 | 国际研修处 邹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