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十七期|方李莉:从新工艺文化论到后农业社会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4-07-11 发布人: 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 字号: A A A

7月2日上午,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方李莉受邀为中青十七期学员授课,她以《从新工艺文化论到后农业社会的思考》为题,从“新工艺文化的定义、工艺文化研究角度和内容的确立、工艺文化现象、新工艺文化产生的背景、新工艺文化价值观的成长、从人的自身革命到对现代设计的反思”六个方面展开授课。


△方李莉授课


方李莉为新工艺文化下了如下定义:新工艺文化是指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时所产生的建立在人类新科学技术发展和新价值观念及新生活方式上,包括手工艺、民间工艺、机械工艺、电脑工艺,以人类衣、食、住、行为主体的造物文化。


方李莉认为,新的工艺文化的产生首先是来自当代人类对工业文明的反思。《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温·托夫勒将工业文明的特征概括为: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等。这些工业化的特点给人类带来的结果是,丰富和满足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为人们的衣、食、住、行带来舒适和方便,但它的负面也是很显然的,如对大自然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异化劳动引起人本质的变迁、物质与精神的分离、千篇一律的工业化产品以及人类所面临的价值危机等。


方李莉表示,新工艺文化价值观的成长表现在通过对现代设计的反思,对物质需求有限性的认识以及非物质需求价值观的出现,如生活艺术化趋势、人类闲暇方式的更新、对自然的回归趋势、旅游业成为新工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等。


△授课现场


随后,方李莉将话题引向了对“后农业社会”的思考,深刻阐述了“后农业社会”的文化转型,并特别强调了工艺文化作为人类文化根部的母体地位。她结合带领团队对景德镇历时三十年的考察研究,展示了新工艺文化如何在后农业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她指出,景德镇的陶瓷手工艺等传统工艺,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为后农业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师生合影


授课老师简介:


方李莉,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特聘首席教授、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会副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咨询专家。出版有《新工艺文化论——人类造物大趋势》《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艺术人类学》《中国陶瓷史》等20部专著,并在各类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多本专著获国家级、部级奖项,多本专著和论文被翻译成英文、西班牙文、法文、阿拉伯文等不同国家的文字并出版。


摄 影|段佳美

编 辑|段佳美  许文彬

编 发|李   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