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人一期 | 学员讲坛(三):关于舞蹈编创的实践与思考(上)
发布时间:2021-06-22 发布人: 字号: A A A

       编者按:5月13日至29日,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承办的“中国文联第一期舞台艺术制作人高级研修班”(简称制作人一期)顺利举办。研修期间共开展了六场学员讲坛,学员们畅谈舞台艺术创作、制作的经验与思考。今天与大家分享舞蹈领域部分校友的发言摘录。

杨丹妮发言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杨丹妮以她创作的群舞《松花江》为例,与大家分享了她对地域性舞蹈的创作思考:作品《松花江》是我在2018年创作的群舞作品,灵感来源于我家乡哈尔滨的松花江水。在创作过程中,我希望对地域性舞蹈风格进行形式突破,最终以北方地域特色东北秧歌的风格动律和现代的创作手法来表现主题。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但由于人们肆意乱扔垃圾,松花江的水源被污染,环境被破坏。我在作品中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警示大家对于环境的保护,例如舞蹈演员通过肢体语言来表现松花江水的污染日益严重,引发大家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深思。希望通过此作品呼吁人们爱护自己的家乡和家乡的青山绿水,保护环境从你我做起,每一次小小的弯腰,都承载着一份大大的力量。

黄明亮发言

       江西科技学院舞蹈编导黄明亮分享了他在少儿现实题材领域中的舞蹈创作,呼吁大家给予特殊群体和家庭更多的关爱和帮助:我摒弃刻板舞蹈元素的堆叠,深入特殊群体的生活中采风,并与作曲老师进行讨论,最终形成一种新的音乐表现样式,即在这些作品的音乐主旋律呈现上采用观众们耳熟能详的音乐进行改编与重新演奏,如《送别》《鲁冰花》《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等,再巧妙运用不同的道具“黑色头套”“海豚人偶”“小鸟手偶”“屋顶”“风车”等进行创作,充分诠释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及鲜明的人物关系。我通过捕捉他们对世界的不同感知方式,走进他们的精神空间,为自闭症儿童、听视障儿童等这些特殊群体的原型呈现上进行二度创作的升华,让观众们能从这些特殊形象身上感受到他们的真、善、美,更加懂得珍惜及关爱他们的意义,也同时想通过这些作品引发人们对特殊群体儿童梦想的保护与思考。

石梦发言

       重庆市歌舞团舞蹈编导石梦从少儿舞蹈的特性说起,与大家分享她对少儿舞蹈创作的思考:作为少儿舞蹈工作者,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和面对少儿舞蹈。少儿舞蹈与我们的成人舞蹈一样同属舞蹈艺术的范畴,它们的舞蹈本质是一样的,只是舞蹈的对象不同。所以,我们在进行编创时不应抱怨小孩的肢体表现力太弱,难以施展编导的才华,如果一直抱着这样的想法,不去努力、克服和改变,会成为少儿舞蹈创作上的一块绊脚石。在我看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少儿舞蹈编导,要善于发现、捕捉儿童特有的题材;要善于对比,在相近题材中发掘儿童特点,在相近的题材里找寻亮点;要善于改变,在平常的事物中发现舞蹈的动机,让优秀的道具附有象征意义。舞蹈是一门立体的艺术,舞蹈编导也应该是一个立体的人,要像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要么心在路上,要么人在路上。

编辑 | 文艺研修院 邹晗

图片 | 制作人一期校友 欧正进

编发 | 文艺研修院 姜妍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