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人一期 | 学员讲坛(三):关于舞蹈编创的实践与思考(下)
发布时间:2021-06-23 发布人: 字号: A A A
       编者按:5月13日至29日,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承办的“中国文联第一期舞台艺术制作人高级研修班”(简称制作人一期)顺利举办。研修期间共开展了六场学员讲坛,学员们畅谈舞台艺术创作、制作的经验与思考。今天与大家分享舞蹈领域部分校友的发言摘录。

包峥剡发言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教师包峥剡向大家介绍了男子群舞作品《凳之龙》编创过程中关于“叠画”的运用:《凳之龙》的题材来源于浙江地区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板凳龙”(有的地方简称“板龙”)。为了将该活动的仪式感、文化内涵和内心写照等充分表达,我们在编创中运用了“叠画”的舞蹈设计,其中“叠”源自古代山水画中描绘的“层峦叠翠”一词,“画”指的是舞蹈的构图画面。这样的方法来源于中国传统画论的一些绘画技法,影视画面镜头的“叠化”处理,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的屋檐“层叠”构造,以及王舸的《汉宫秋月》中的队形画面设计的启发。《凳之龙》的创作实践过程可以说是乡土文化下“乡土式”舞蹈设计方式的一次实验。我认为,作为一名舞蹈编导,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在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创造出更多元、更具“中国特色”的舞蹈设计方式。

舞蹈《凳之龙》

吴佳发言

       宁波市文化馆的群文舞蹈编导吴佳结合舞蹈作品《青青竹儿》的创编及演出,分享了她的创作经验:一是深入基层,从生活中寻找灵感与素材。我有一个习惯,日常生活中发现有趣的、独特的、对我有瞬间情感触动的事物,我会迅速记下来或用手机拍下来,保存到我的“舞蹈灵感”备忘录中。二是关联想象,从形式上寻求创新与突破。某天,当妹妹一个无意识的钻头动作突然让我看到了“钻”带给我的一种独特感,那种舞蹈中的俏皮灵动立现。三是量身定制,在艺术上寻求独特与个性。在舞蹈动作层面,如何把握人物行为刻画的“度”是一个难点,特别是面对一群缺少舞蹈基础的群文舞蹈爱好者,很多动作在她们身上都无法实现。演员群体的肢体局限和客观不足是无法改变的,只有编导根据演员的实际条件不断调整、修改动作,通过不断的磨合、训练最终才能在舞台上呈现。

舞蹈《青青竹儿》

黎明东发言

       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师黎明东通过对作品《如是敦煌》的介绍,与大家展开了以传统文化为创编元素的探讨:《如是敦煌》以跨越千年的敦煌石窟为创作蓝本,以莫高窟第225窟壁画乐舞场景及第259窟禅定塑像发自灵魂深处的会心微笑为创作原型,讲述了敦煌石窟中一尊尊塑像渐次被照亮,怀揣光明与信仰,用微笑向世间万物诠释真善美的故事。敦煌舞承载着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与艺术精神,而《如是敦煌》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汲取壁画原典,结合当代艺术审美,充分展示敦煌舞蹈艺术的魅力,并在继承传统敦煌舞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通过作品传递出敦煌文化中“向善守正”的艺术精神,从一个新的角度呈现千年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

舞蹈《如是敦煌》

杨畅发言

       四川音乐学院舞蹈学院教师杨畅以他创作的几部舞蹈剧场作品为例,与大家分享了他的编创思路:舞蹈《遇见日子》以现代艺术的手法勾勒出一幅彝族漫长岁月里的生活画面:民族韵律的鼓声响起,日子以带有仪式感的庄严开启。然而,揭开日子的封条,散发出来的是熟悉又平常的味道。农人的劳作、妇女的自梳、老妪喋喋不休的诉说……生活中的点滴被时光奇妙串联,形成一幅平凡却不平淡的和婉画面。在编创过程中略去华丽的表现手法或堆砌浮夸的技巧,只为再现“回到原点,只是日子”。日子是柴米油盐、日子是一蔬一饭、日子是民族中平凡人民心中不平凡的小确幸,日子是经过打磨的民族脊梁笔挺的剪影,日子是在人们经历了喜怒哀乐后仍然未被磨灭的中国梦。

舞蹈《遇见日子》

编辑/图片 | 文艺研修院 邹晗

编发 | 文艺研修院 姜妍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