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传艺舞台班|米海鹏:机器人融入舞台表演的技术方法与设计思考
8月29日上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米海鹏为名家传艺舞台班学员作《机器人融入舞台表演的技术方法与设计思考》专题讲座。他从发展脉络、系统架构到落地案例,系统剖析了机器人与舞台艺术的融合路径。
△米海鹏授课
米海鹏首先回顾了机器人技术的演进历程,从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精准到智能机器人的感知交互,以技术迭代不断拓展舞台表演的边界。通过对比国内外经典案例,米海鹏指出,早期机器人演出往往侧重于技术展示,而当前的重点应在于让机器人成为文化表达的载体,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道具”。
在系统架构方面,米海鹏提出“关联关系—多媒体服务器—影像子系统—音响子系统—表演机器人”的多重逻辑。他强调创作者需从文化内核出发,通过控制单元、执行机构与场景算法实现技术转化。例如,通过优化机械臂的柔性传动与动作轨迹,表现国风舞蹈的柔美,使技术真正服务于艺术呈现。
通过分享团队创作的“墨甲”乐队、孔子博物馆《幽兰操》全息剧场等多个实践案例,米海鹏生动解析了机器人技术与舞台艺术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这些案例集中体现了“文化引领技术”这一核心理念,展现出科技不仅极大增强了舞台艺术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更有效拓展了机器人技术在文化传播和艺术教育等领域的应用空间。通过科技与艺术、文化的有机结合,传统非遗、国风舞蹈等文化元素得以焕发全新生命力,人机协同表演正逐渐成为推动文化数字化、艺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授课合影
展望未来,米海鹏认为,随着AI大模型与机器人控制的进一步融合,机器人将更深入理解文化内涵,并拓展至教育、文旅等多元场景,机器人表演将在文化传播与艺术创新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科技+艺术+文化”融合开辟新空间。
撰 稿|缪斯琦(学员)
摄 影|邹 晗
编 辑|邹 晗
编 发|周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