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传艺舞台班|彭吉象:中国的艺术作品如何与世界对话
8月25日下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吉象为名家传艺舞台班的学员们作《中国的艺术作品如何与世界对话》专题讲座,带领大家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在全球语境下的现代表达路径。彭吉象强调,中国艺术走向世界的核心在于“用现代的艺术语言体现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生命力源于想象力、创造力与审美力,这是AI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彭吉象授课
授课中,彭吉象系统分析了多个艺术领域的成功案例:电影方面,如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的作品《红高粱》《黄土地》等,以更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传递民族文化;绘画领域,赵无极融合抽象与传统意境;舞蹈家杨丽萍和音乐家谭盾则以肢体语言和旋律创新展现东方美学。彭吉象还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案例,说明如何用科技与质朴语言增强国际共鸣。他认为,儒家“中和之美”、道家“道法自然”和禅宗“明心见性”共同构成“道、气、心、舞、悟、和”六大艺术精神,这是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核。
在谈及艺术作品的深层内涵时,彭教授引入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无意识”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概念,为学员理解艺术创作与欣赏打开了新视角。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揭示了人类心理中潜藏的、不被察觉的欲望与情感,就像隐藏在冰山之下的巨大部分,虽然看不见却对人的行为和思维产生着深远影响。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则更进一步,强调了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传承,它是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集体共有的精神财富,如同民族文化的基因,在艺术创作中悄然发挥作用。
例如,中国传统绘画中对山水意境的执着追求,从“集体无意识”角度看,源于中华民族长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山水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承载着中国人的精神寄托、哲学思考。画家们在创作时,或许并未刻意思考这些深层文化内涵,但“集体无意识”驱使他们用笔墨传达出对自然、对宇宙的敬畏与热爱。这种深层文化心理也体现在中国电影里,很多电影中展现的家庭观念、家国情怀,都是“集体无意识”的外在表现,这些共通的情感与价值观,成为中国艺术与世界对话时跨越文化差异的桥梁,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产生共鸣。
△授课现场
彭吉象的授课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方法论启示,中国艺术走向世界并非简单的形式输出,而是文化内涵的深度交流。每一部成功走向世界的中国艺术作品,都是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完美融合,文艺工作者需要以匠心创新,让中国故事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
撰 稿|黄智骞(学员) 齐梓路(学员)
摄 影|邹 晗
编 辑|邹 晗
编 发|周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