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感悟|王欢、翁海鑫:在无影灯与烟火巷之间——电视剧《仁心俱乐部》剧本创作历程
编者按:近日,由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新文艺群体一期校友王欢、新文艺群体五期校友翁海鑫夫妻档联袂执笔,辛芷蕾、白客、张子贤领衔主演的电视剧《仁心俱乐部》在湖南卫视与芒果TV播出。该剧以“轻喜剧+医疗剧”的形式,聚焦医者在职业与生活中的双面人生。如何在专业性与娱乐性之间找到平衡?如何通过诙谐叙事传递生死哲思?又如何将冷峻的医疗题材转化为治愈人心的温暖故事?请看两位编剧的创作历程。
△《仁心俱乐部》宣传海报
△《仁心俱乐部》收视数据
创作初心:打破刻板,还原真实
《仁心俱乐部》中的病例都源于真实案例改编。为了写出真实感,王欢和翁海鑫在上海的三甲医院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毛细血管式采风”,记录了300多条真实的医疗场景——凌晨的医嘱交接、蹲在手术室外用方言与患者家属沟通病情的医生、休息室里的育儿杂志、护士站深夜的泡面香……王欢表示:“我们就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医院里的每一丝气息。我们在观察中发现,医生们需要一些方式来缓解巨大的压力。”剧中“马拉松俱乐部”的设定,正是来自上海龙华医院某外科飒姐医生的真实经历,许多外科医生尤其是女医生很喜欢各项运动,这也成为她们平时保持体力和疏导压力的一种很有效的途径。
为确保专业细节精准,他们还组建了跨科室医学顾问团队,涵盖神经外科、心内科、急诊科等领域的专家。王欢甚至还走进了手术室,和实习医生一同观摩手术全过程,这体验至今让她记忆犹新:“一台手术动辄七八个小时,我们光是站在那里腿都要废了,而医生还要全程进行紧张的精密操作……我看到一个接一个医生进来,轮换着上,每个手术步骤都由最擅长的专业医生操刀,这种团队合作精神也非常让人动容。”
在《仁心俱乐部》中,医生们在面对职业压力的反应、马拉松训练时的互动等情节,都源于他们的观察与体验。这些经历让他们对医疗行业有更深刻、更一致的理解,从而将真实的细节和情感融入到作品中。王欢坦言:“医院里90%的时间不是急救,而是查房、写病历、安抚家属。这些日常才是医者真正的底色。”翁海鑫说:“我们希望展现的是一个真实的医院,这里不仅有紧张的手术、复杂的病例,更有医护人员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人物塑造:凡人英雄,有血有肉
两位编剧提出“医学现实主义”创作纲领,以“三不原则”对抗造神叙事:不回避职称体系中的学术倾轧,不美化医患冲突中的道德困境,不简化生命伦理中的灰度地带。正如剧中ICU老人颤抖写下“让我走”的纸条,而病房外子女坚持插管治疗的情境,探讨了医疗决策中患者自主权与家属伦理抉择的矛盾关系,以及医生在法理与情感间的平衡困境。王欢表示:“医院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这里汇聚了各种各样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故事与问题来到这里。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剧,不仅仅展现医疗工作的过程,更要通过医疗事件来反映背后的社会问题。”
△神经外科医生刘梓懿(辛芷蕾饰)
△心外医生秦文彬(白客饰)
王欢表示“好角色不是‘写’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在角色构建上,两位编剧为每个角色建立了星座、音乐品味、手机屏保、咖啡偏好乃至生物钟图谱的立体档案,这些细节像冰山下的基底,支撑着角色的真实性。通过展现普通人在职业与生活双重压力下的挣扎与自洽,让医生们的“双面人生”撕碎了“白衣圣人”的刻板标签。例如,刘梓懿(辛芷蕾饰)在手术台上是雷厉风行的“大女主”,私下却因感情背叛躲在楼梯间落泪;秦文彬(白客饰)冷静操刀心脏手术,却因离婚协议深夜买醉;王高升(张子贤饰)能用柳叶刀创造生命奇迹,却解不开原生家庭的情感死结。编剧认为,医生角色的弧光恰恰折射在职业责任和个人生活之间的挣扎中。
叙事手法:生活流叙事,真实动人
《仁心俱乐部》中,职业与生活的复调叙事是一大亮点。当五人组在暴雨中奔跑,镜头交替展现手术室灯光与路灯的光影重叠,映照了医生们在职业与生活的双重赛道上的坚持与跋涉。翁海鑫表示:“我们希望打破传统医疗剧那种单一的职业叙事模式。医生们在手术台上是拯救生命的英雄,但在生活中,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烦恼与困惑。秦文彬在手术成功后的那种落寞,其实反映了他在事业与家庭之间的挣扎。他在工作中全力以赴,回到家却面对空荡荡的房子,那种掏钥匙的迟疑,是他内心孤独与无奈的体现。”他们希望透过这些生活化意象,让观众能够直抵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医生们作为普通人的人性光辉。翁海鑫将这种叙事张力喻为“医学与文学的共振”:“医疗剧的终极命题不是治病,而是治心。我们要用人间的烟火气,熬一锅治愈时代的良药。”
△普外科主治医师王高升(张子贤饰)
△急诊医生顾诗宜(姚安娜饰)
△重症监护室医生蒋毓(师铭泽饰)
在创作过程中,二人的思维方式形成了很好的互补。翁海鑫更擅长从宏观角度构建故事框架,把握整体的叙事节奏和情节走向,梳理医疗案件、家庭矛盾、社会议题等多条线索之间的逻辑关系,确保剧情的连贯性和吸引力。例如以“马拉松俱乐部”为纽带串联起不同人物的故事线,这种多线叙事结构的搭建就需要从整体布局的角度去规划。而王欢则更注重细节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力和真实的情感。像刘梓懿“99分等于0分”的执念、秦文彬在婚姻中的无奈与愧疚,这些细腻的情感和复杂的性格特点,都是她深入思考和精心雕琢的结果。这种思维上的互补,让作品既有宏大的叙事架构,又有细腻的情感表达,剧情层次更加丰富。
此外,《仁心俱乐部》将轻喜剧元素作为叙事的润滑剂,巧妙地融入剧情,缓解了医疗场景中的紧张氛围。剧中,刘梓懿等五人在夜宵排挡背后议论院长的戏码更是让观众捧腹大笑。而在现实中,夜宵排挡是医生们结束一天紧张工作后的放松场所,也是他们释放压力、交流情感的空间。在这里,他们脱下白大褂,回归普通人的身份,谈论生活中的琐事,甚至是吐槽工作中的烦恼。翁海鑫说:“我们希望通过轻喜剧的形式,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医者的真实生活与情感,同时也传递出对生命、职场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结语:在烟火气中描绘鲜活人生
△《仁心俱乐部》剧照
在两位编剧看来,医疗剧的故事不能仅仅局限于诊疗室、手术室、办公室、病房,要把触角伸出去,让更多的烟火气涌进来。他们希望透过《仁心俱乐部》这部作品,观者可以真实的感受到:医生不再是被光环笼罩、不食人间烟火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会疲惫会迷茫,却依旧怀揣热忱坚守岗位的平凡英雄;患者的故事也不再只是冰冷病历上的文字记录,而是充满着对生命的渴望、对生活的眷恋,交织着痛苦与希望的鲜活人生。
校友名片:
王欢,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新文艺群体一期校友,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剧编剧委员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作品曾获第十届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广播剧超长系列剧金奖、2010年度上海市文艺创作优品奖等荣誉。主要编剧作品有电视剧《道德底线》《那小子真帅》《加油,网球王子》《天堂门口》《蜗婚》《中国式不婚》《安家》《如果我爱你》《驯夫记》《姐妹姐妹》《苏茉儿传奇》《了不起的儿科医生》《沸腾人生》《漂洋过海再爱你》等,以及大型综艺真人秀《一年级之大学季》《开拍情景剧》、大型话剧《梅兰芳》、系列剧《爱情梦工厂》、电视电影《仙乐飘飘》、电影《奇妙爱情》、百集魔幻喜剧《魔法乐天树》、动画连续剧《东方小子》、广播系列剧《刑警803》《我的魔法保姆》等。
翁海鑫,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新文艺群体五期校友,现为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编剧,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演出家协会会员。代表作作品有《密码》《梅兰芳》《秦香莲》《花开有声》《中国式不婚》《家有一老》《如果我爱你》《驯夫记》《高纬度战栗》《追》《美丽人生》《父辈的旗帜》《父亲的战争》《失踪的上清寺》《玉碎》《我叫王土地》《绝地枪王》《超萌英雄》《疯狂的保健品》《了不起的儿科医生》《一年级大学季》《100只兔子想唱歌》《嗨小石狮》等。主创作品曾获中国戏剧奖、金鹰奖、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上海市文艺创作精品、上海文化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等奖项。
编 辑|段佳美
编 发|周思邈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