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艺群体一期李涛:坚定文化自信 引领世界潮流
发布时间:2017-11-14 发布人: 李涛 字号: A A A

2017年10月25日至11月7日,中国文联首届全国新文艺群体拔尖人才高级研修班(简称“新文艺群体一期”)在北京举办。在培训结束之际,新文艺群体班全体学员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主题,每人完成一篇心得体会,我们会陆续将这些心得体会择优与读者进行分享。此处分享新文艺群体一期学员李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心得体会。

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因时而兴,乘势而变揭示了一个唯物辩证的哲学原理:事物是永远发展的。文化发展同样遵循这样一条规律。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任何一次社会变革,任何一个历史重要节点,文化领域总是会成为时代之声,引领时代变革,见证时代变迁。中华文化,也在一次次时代变革中,出现了无数经典,无数不朽的作品。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历数这一个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分别代表着一个个时代的辉煌与灿烂。我们也可以看到,这其中有一条非常清晰的文化发展脉络。儒家思想是树干,而这一个个时代的经典,则是枝叶。这是一部中国文化的繁荣史,也是一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

由此可以看出,事物是永远发展的,发展是永恒不变的。近代中国国运走弱,让中华文明受到了极大的灾难,甚至出现了颠覆。来自西方的思潮和文化,给中华文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让我们五千年的璀璨文化,一下子被束之高阁。曾经让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华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甚至是嫌弃。我们伟大的国家沉寂二百年后,再次苏醒,奋起直追。经过这么多年的追赶,我们国家的国力不断提升,各项事业繁荣昌盛,蒸蒸日上,再次步入世界强国之林。时至今日,我们国家在很多领域,已经证明了国产有能力超越进口。而曾经得到过证明,引领过世界文化潮流的中华文化,更没有理由妄自菲薄。

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中华文明再度焕发生机,重启伟大,这是时代的需要,是人民的需要,更是国家民族的需要。一个伟大的国家,必须有与之匹配的伟大文化。文化自信,不能仅仅是喊口号。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我们的文艺作品顺应时代的发展,让文化事业融入新的血液,焕发新的生机。

创造性转化,要求我们不能照搬传统,不能吃老本。正如唐诗之于盛唐,宋词之于两宋。从唐诗到宋词长短句的变化发展,其实就是文艺发展的一个必然规律。文艺作品的发展,必须顺应时代,反映时代的面貌,甚至是引领时代的潮流。

而我们这个时代文化事业面临的状况比任何一个时代更加严峻。我们正处于自豪——否认——重建——再繁荣的其中一个周期,是中华文化破而后立的关键节点。这个关键节点,我们应该如何重建,如何在重建中推动文化再繁荣,再一次引领世界文化潮流,是我们每一个文化人都应该考虑的重任。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是基于这个时代,基于当下的文化现状,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键思路。

我认为,要做到这“两创”,必须思考以下几点。

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首先要尊重传统,要守住我们中华文化的立场,这是一个大前提。否认文化传统,便等于否认传统文脉。总书记曾经提到: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这是我们国家的文化根基,是我们国家的灵魂根本。如果我们不能坚守中华文化的文脉传统,任何文化繁荣都是空谈,镜花水月。

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站在家国的立场,站在人民的立场。国家和人民才是文化发展的最坚实依靠。所以,清醒的创作观念,坚定的创作立场,是一个明确的方向。

三:要尊重文艺工作者,必须给予文艺工作者创作空间,给予艺术尊重。要打破不同文化领域之间的壁垒,不同文化领域要敢于融合。多一些交流,少一些抵触争吵。多做实事,少扯闲篇。要勇于开拓创新,善于挖掘。种类越多,生态越好。

四:要正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要勇于吸收,更要善于融合。发挥中华文化强大的融合能力,吸收融合世界各国的先进元素,为我们所用,唱响中华民族的旋律。

我们的新文艺群体,大多数正是基于文化的创造和创新基础而来的。这一二十年来,随着互联网的爆炸发展,新文艺群体通过网络平台,出现了各种各样形式多样,内容新奇,思路新鲜的文艺作品。

因为新,所以活跃,所以蓬勃旺盛,生命力强。

可以说,没有创造和创新,也就没有新文艺群体这么一个说法,也就没有中国文联首届全国拔尖人才高级研修班的存在。

我们身上的新,不单单是形式上的新,也不单单是内容上的奇,更是文化发展规律中的新与变,是我们国家繁荣文化事业,建立文化自信的新举措,新格局。

假以时日,我们必能迎接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中华文化这股东风,必将再一次引领世界文化潮流。

我们新文艺群体每一个人,都任重道远。

文 / 新文艺群体一期 李涛

分享到: